“你最喜欢的薯片是什么?”

如果此刻问出这个问题,评论区大概率会被“乐事黄瓜味”刷屏。

薄脆的质感、清新的风味,配上追剧时咔嚓作响的节奏,堪称肥宅快乐届的YYDS。

然而,就在上周,这包“快乐源泉”突然被贴上“致癌”标签——

多家媒体报道称,乐事薯片含有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长期摄入可能致癌。

舆论瞬间爆炸:


有人哀嚎“总有刁民想害朕”;



有人怒骂乐事“黑心企业”;


更有人扒出美国版的乐事不含TBHQ,乐事涉嫌中美区别对待。


图源:抖音@老爸评测

但短短几小时后,剧情却迎来180度反转——

科普博主集体下场,揭穿这场“致癌门”背后的信息差陷阱。


被妖魔化的TBHQ

到底是个啥?

TBHQ,化学名特丁基对苯二酚,是一种中国、美国、欧盟都公认的非常安全的食品抗氧化剂。

它的使命简单粗暴:阻止油脂氧化变质,同时具有用量少、效果好还便宜的优点。


含油量较大的食品,基本上都会用上TBHQ,如干鱼制品、饼干、辣条、方便面等。

薯片含油量一般高达30%-40%,一旦油脂氧化,不仅口感酸败,更会生成有害物质。而TBHQ能将油脂保质期延长3-5倍,成本仅为天然抗氧化剂的1/10。 因此,乐事薯片使用TBHQ,是正确的选择。

但医生表示,摄入TBHQ超过5克有患癌风险: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抑制免疫系统的影响、致癌、引发过敏反应等。

因此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明确规定:TBHQ在薯片中的最大添加量为0.2克/千克油脂。

只要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使用 TBHQ,通常不会出现上述危害。

按此计算,一包75克薯片仅含0.015克TBHQ。一名75公斤成年男性需一天吃300多包,才有可能达到“致命剂量”。


图源:抖音@北京日报

讽刺的是,网友一边痛斥TBHQ,一边对薯片本身的高油、高盐、高热量视而不见——这才是真正的健康杀手。


谁在贩卖焦虑?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媒体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致癌”偷换概念为“乐事含致癌物”;

而部分媒体推波助澜,绝口不提“剂量”这一核心要素,刻意放大恐慌情绪。

自媒体泛滥的年代,信息差一旦出现,就容易滋生谣言;而制造谣言、博眼球也是一门流量生意。


当“致癌”“双标”“黑心企业”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搜词汇,相关视频点击率暴涨标,题党们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版乐事

有没有加TBHQ?

“凭什么美国版乐事不加TBHQ,专坑中国人?”——

有网友发现美国版的乐事薯片,配料表中没有 TBHQ,直指乐事“双标”。

但真相远比想象复杂。

在美国,其实一般老百姓并不关心添加剂的问题。

美国FDA允许使用TBHQ,但不强制标注。这意味着即便添加了TBHQ,也可能隐身于“抗氧化剂”统称之下。

反观中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明确标注添加剂名称,这才让TBHQ“无处遁形”。

所谓的乐事“双标”,实则是两国法规差异、标注规则不同产生的幻觉。

除此以外,还存在一个较大的争议点,日本于2004年开始禁止TBHQ的使用。

2024年,卫龙的亲嘴烧因含TBHQ,遭日本强制召回。


事情被曝光后,让不少网友产生了“日标更严格”的幻觉,他们至今依然认为TBHQ是洪水猛兽。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卫龙被查出来的TBHQ是0.005克每公斤,若要达到现在认可普遍“摄入量高于5克”的致命剂量,必须吃上一吨。

事实上,每个国家的国情和食品安全标准都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哪个国家更高更严格。

日本禁用TBHQ的真实动机,一方面是日本传统饮食文化崇尚天然食材,对加工食品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行业内知情人士透露,从未有人向日本相关部门提出过申请使用TBHQ,而是用了其他的抗氧化剂。

国际食品标准的博弈,从来不只是简单的安全问题,甚至会涉及各国的经济、科技、政治等情况。

作为鱼子酱出口大户,欧盟允许鱼子酱添加中国禁用的硼砂;

畜牧业发达的美国,放任我们禁止的瘦肉精泛滥;

鼓吹天然的日本,却默许核污染水排海——

所谓“标准”,或许本质是场利益与权力的游戏。

我们的标准不一定就比别人低:日本退回过卫龙,我们也曾退回过日本含有红曲黄色素的糖果、美国含有瘦肉精的冻牛百叶。



警惕谣言

避免成为下一个莲花味精

乐事这场“致癌”闹剧,给品牌最大启示就是: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品牌的生死,可能取决于一则断章取义的文章或是短视频。

历史上早有前车之鉴,国货之光莲花味精,曾被一场有预谋的“谣言”,持续影响了近30年。

1983年诞生的莲花味精,曾占据中国43%的市场份额。但90年代末,跨国巨头为推广鸡精,联合媒体将味精污名化为“化学合成毒物”,尽管世卫组织早已认证其安全性。

在“味精致癌”的谣言中,莲花味精市场份额暴跌90%,在2019年负债累累,面临破产。


随着短视频的发展,一些科普博主发布视频,引发了网友的集体怀旧,莲花味精才在2023 年意外翻红。

流量至上的时代,恐慌永远比真相传播得更快;当科学理性让位于情绪宣泄,再强大的品牌也可能一夜崩塌。

乐事能从“致癌危机”中全身而退,本质是得益于Z世代网民早已学会“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同时对“国标”的自信日益剧增。

但侥幸不可复制,若下次被曝光的是一张PS检测报告,或一段掐头去尾的工厂视频,乐事能否再次过关?

薯片无罪,人性有毒。

当食品安全成为阶级品味的标签,当健康焦虑沦为流量收割的工具,我们批判的早已不是添加剂,而是对失控生活的恐惧。

因为人们宁愿相信300包薯片能毒死自己,也不愿承认久坐、熬夜、酗酒才是健康的第一杀手。

或许,真正的解毒剂不是抵制TBHQ,而是学会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添加备注:进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