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口公然张贴“医保取现”“高价收药”小广告;仅凭收药人开的“小纸条”就能买到处方药;假处方是由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一家外省综合性医院开的……近日,央视新闻揭露湖北武汉部分医院、药店、药贩子与参保人联手构建“回流药”购销链条黑幕,引发社会关注。

调查所见,不仅参与“医保取现”的机构和个人十分活跃,而且还形成了倒药套现的“一条龙”服务。收药人在医院发放小广告并物色参保人员,药店店员与药贩默契配合,药品销售已形成固定的渠道,药费按比例返现已形成潜规则。通过一条完整且闭环的灰色产业链,大量药品被倒卖出去并再次回流到市场,其中不乏大量高价药、生物制剂、救命药等。

目前,涉案人员被依法控制;武汉市医保局与涉事药店解除医保协议,并派出工作组调查涉事品牌40家线下医保定点药店;国家医保局在湖北全省严厉打击倒卖“回流药”、套现等骗取医保基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医保不是生意经,个人账户资金也不是“私房钱”

这场交易看似“各取所需”,实则各有其害。对个人而言,用六折甚至更低的价格贱卖医保账户资金,这无异于透支未来的救命钱,等到将来要用钱看病时,悔之晚矣。对医保基金而言,这种贱卖取现行为不仅导致大量资金流失,而且还会助长骗保的嚣张气氛。

更要看到,药品经倒手后回流市场,质量毫无保障可言。尤其是,血液制品、免疫球蛋白等药品由于价格高,更容易成为“医保取现”的目标药品,这类药品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且患者的健康一旦受到危害,却无法经由药品来倒查责任,患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

其实,在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全面落地的当下,“医保取现”愈发显得没有必要。因为改革后的个人账户已实现家庭共济,其资金可用于支付家人医疗费用,也可以购买商业保险。并且,个人账户共济范围已由“配偶、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扩大至“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近亲属。

适用范围的大幅度扩大,曾经“沉睡”的个账资金被激活,将来恐怕还不够用,在此背景下,若再使用个人账户开药打折套现,不仅完全没有必要,而且更加不划算。

在个账改革新形势下,参与“医保取现”的药贩子和药店等,也面临违法成本增加的新风险。个账改革不仅拓宽了资金使用渠道,还配套了智能监控系统,新增异常刷卡记录实时预警、跨区域购药数据追踪、血液制品扫码溯源等技术手段。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每笔医保药品的异常交易,都可能在医保大数据中留下电子痕迹。相关药店和药贩子若不自觉收敛,势必无法逃脱监督与打击。

当然,“医保取现”的违法所得巨大,难免有人铤而走险,监督与治理还需持续加码。比如要加大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参保者普遍意识到,即使是个人账户上的资金也不是“私房钱”,为眼前小利折现的行为看似现实,实则欠考虑。

而在技术层面,针对药贩子与药店合谋的新套路,监管也必须多出新招。构建更加通畅的处方流转平台、全面普及药品追溯码、针对医保消费记录建立智能风控模型等技术更新,都应加速推进。


追溯码强监管时代来了

药品领域的倒卖回流问题是一个历史顽疾,从公费医疗时代就存在,医保普及之后也仍然存在。药店和参保人合谋违法进行“医保取现”,参保人用医保卡在药店购买药品,收药人打折回收,这些药品再经过层层转手,最终会销售到医院、诊所等机构,机构再销售给其他患者,因此被称为“回流药”

回流药案件中不乏“大案”,严重威胁公众的用药安全和医保基金的安全。比如哈尔滨4家药店因涉嫌大规模伪造特药处方,涉及的金额超亿元。

业内相关人士表示,此前对于类似的涉嫌骗保行为,监管部门很难获得证据,药品追溯码成为一个抓手。药品追溯码对药店和医疗机构的销售行为进行了全程追溯,有助于医保全流程监管,防止骗保行为的发生。

药品追溯码是印制在药品包装盒上的20位唯一代码,相当于药品的“电子身份证”。目前在生产端,药品追溯码基本覆盖了所有药企,每盒正规药品上都有药品追溯码。消费者只需扫描药品包装上的追溯码,即可查询药品的生产企业、批次号、流通路径、有效期等关键信息。

媒体报道,为了不让患者通过追溯码“扫”出回流药的“前世今生”,药贩子会撕掉药品的外包装。

去年末,国家医保局已经列出了追溯码监管的时间表。到去年底为医药企业自查的“窗口期”,国家医保局多次召集医药企业开座谈会,向他们定向发布追溯码线索,让企业及时开展自查自纠。从今年1月1日起,国家医保局正式开始药品追溯码的监管应用,监管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对严重的违法违规案例进行约谈。

3月14日,国家医保局等四部委发布通知,要求从2025年7月1日起,销售环节按要求扫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对此前已采购的无追溯码药品,列入“无码库”管理,暂可进行医保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零售药店要在顾客购药小票上显示药品追溯码信息。

这意味着从今年7月1日起,我国医保基金监管将正式进入追溯码强监管时代。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已在全国部署开展利用药品追溯码打击药品领域欺诈骗保和违法违规问题的专项行动。目前,国家医保局大数据筛查线索已经陆续下发各地,从3月到12月底,将分三个阶段,打击一批违法违规的定点医药机构、药贩子和职业骗保人,推动实现源头治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守牢医保基金安全底线。


追溯码全量采集提升医药行业规范度

药品追溯码医保监管应用本质上是通过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的创新来解决历史上的监管难题,如解决倒卖、套刷和串换药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相关专家对记者表示,追溯码是药品和医用耗材的唯一身份标识,“三码合一”后,每个药品或耗材都有了唯一且不可篡改的编码,使得假冒伪劣产品无所遁形。这将有力地打击医药行业中的假冒伪劣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药品追溯码能够发挥大数据的治理机制作用,促进相关机构精细化管理,因为每一盒药的追溯码在医药领域具有最小颗粒度,同时也就具备了最大的精确度。这个链条上从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到医院药店等机构,都可以基于追溯码来重塑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做到对进销存最精细化的管理,提高管理的质量。

目前,国家医保局已搭建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采集应用平台,鼓励药耗生产流通企业上传追溯信息,针对上传产品追溯信息的药耗生产、流通企业,国家医保局免费提供全链条药耗追溯信息查询调用服务,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开展产品研发、优化销售,既节省企业追溯成本,又大大推动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截至3月20日,已有超过350家药耗生产、流通企业对接平台,上传及下载本企业产品的追溯信息。

随着医保福利持续增加,套现骗保的非法获利空间也越来越大,这类违法行为恐怕会呈现增多趋势。对此,监督医保基金的制度需不断完善,相应技术监测和堵漏能力也要随之升级,以最大限度压缩药店与收药人合谋的利益空间,守护好每个人的看病钱。

来源 | 新京报 北京晚报 第一财经

编辑 | 张钟文 高鹏飞

热点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