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曾在五台山五爷庙,问弘愿老禅师:您接触朝山拜佛的人多了,尤其是在香火最盛的五爷庙当过很多年的住持长老,富人愿意消费什么呢?他们真的有信仰吗?
在五台山这样的佛教圣地,富人的消费行为和信仰动机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弘愿老禅师作为修行禅者,从佛法的智慧出发,结合世俗现象给予如下开示:
富人的消费,是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交织。他们具象的消费倾向于通过高价香烛、贵重供品(如玉石、金银饰品),或大额功德捐赠(修缮庙宇、铸造佛像、举办法会)来积累福报。这些行为既是传统供养文化的延续,也暗含对“功德交易”的期待——祈求财富延续、事业顺遂或消灾免难。




富人隐形的消费,对宗教文化体验的需求同样显著,如参与禅修闭关、供养高僧、求取开光法器等。这既是对精神寄托的寻求,或掺杂对身份象征的追求——宗教活动成为社交资本的一部分。
信仰的本质,是从功利到超越的阶梯。部分富人有功利信,将信仰视为风险对冲工具,试图通过物质投入换取神明庇佑,类似“商业契约”。这种信仰往往脆弱,因其建立在“灵验与否”的得失计较上,如《金刚经》所言:“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富人也有文化信,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富人参与其中出于文化认同或家族传统,如遵循礼佛习俗、支持寺庙文物保护。这种信仰更接近文化传承,未必深入教义核心。
最可贵的是富人的觉醒信。少数人通过佛法直面生命本质问题,如无常、我执、慈悲。他们的供养从“求福报”转向“修无住心”,如《维摩诘经》中维摩居士以红尘为道场,在富贵中修持菩提心。此即“富贵学道难”中的真修行者。
弘愿老禅师超越表象,直指发心,以“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所施物皆不执着)点拨阿弥:
莫判他人真假:信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贫富皆是外相,“一念清净即菩提”,发心是否离贪嗔痴才是关键。
破“功德相”:若布施为求回报,则如种下债务;若无所求而施,方是福田。《坛经》云:“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五台山是红尘中浓缩的修行场,文殊道场象征般若智慧,朝山者无论贫富,最终需直面自己内心的“贫瘠”或“丰盛”。富人的消费恰是修行的镜子,照见众生对“拥有”与“放下”的挣扎。
五爷庙的香火鼎盛,恰是人间百态的缩影。富人的消费与信仰,本质与所有众生无别——皆在“有所求”中摸索“无所得”的真谛。而老禅师的慈悲,正在于不否定任何初心的粗浅,而是引导其走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觉悟。
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顶礼至尊诸圣为众生祈福:南无阿祖太上老君!阿弥陀佛!六时吉祥!阿观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积德,越来越好!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变得越来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阿观自在,菩提萨婆诃!阿观自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
(李松阳2025公历0402《非常财富》 第02864篇 阿弥闻道第1024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