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3月30日,苏丹记者工会发布的一则声明让人震惊却又无比沉重:全国约90%的媒体基础设施已被毁灭,至少29家媒体总部被彻底夷为平地,全国纸质报刊停刊,广播电视台大量停运,新闻行业近乎瘫痪。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苏丹却重新跌入了“沉默黑洞”。没有报纸,没有电台,没有电视,曾经记录历史的笔杆,被炸弹掀翻;曾经传递声音的麦克风,被枪口封堵。而所有关于战争的真相,也一并被埋进尘埃与废墟之中。

这不是单纯的信息中断,这是一次系统性的舆论灭绝。战争本就残酷,但当它开始将手伸向新闻与信息系统的时候,它的残酷便升级为赤裸裸的全面控制。而这,恰恰是苏丹武装冲突最可怕的一面,不仅仅只是坦克碾过街道。

苏丹的媒体灾难不是意外,而是有组织、有步骤地被清除。自2023年4月15日苏丹武装部队与快速支援部队爆发冲突以来,苏丹不仅成为全球最被忽视的人道主义危机之一,也成为记者最不安全的战场。没有哪一方在乎新闻自由,没有哪一派容忍媒体监督。在冲突持续近两年之际,双方不约而同地将媒体视为敌人,不是用来报道的工具,而是需要摧毁的“战场目标”。



最令人感到讽刺的就是,苏丹这场血腥内战,几乎在“寂静”中蔓延了整整两年。近3万人死亡,1290万人流离失所,却几乎从未在国际主流舆论中占据哪怕一个头条。西方媒体对苏丹的态度从来不是“关注”,而是“遗忘”;不是“介入”,而是“选择性失明”。乌克兰冲突可以占据屏幕每一寸像素,加沙问题可以反复发酵,但苏丹却只能成为地图上无人问津的一块焦土。

而现在,连苏丹人自己也无法发声。全国所有报刊停印,这是该国新闻史上从未有过的“灭绝时刻”。这不是一次技术故障,也不是一场经济危机,而是战争摧毁言论自由的实锤。而更让人绝望的是,这种沉默几乎没有人谴责,没有国际记者联盟的紧急大会,没有联合国的特别声明,没有所谓“民主灯塔国家”的严正抗议。

其实背后原因很简单,这是一场不涉及大国利益的战争。这是一块“可牺牲”的非洲土地。在国际体系的选择性关切中,苏丹人民的死活、苏丹媒体的崩塌,并不构成“全球秩序”必须回应的议题。相反,它被迅速归类为“内政问题”“部族冲突”“地区性灾难”——而这些标签的本质,是放弃援助的借口,是放弃报道的遮羞布。



此刻的苏丹,不仅是人道主义废墟,也是舆论意义上的“黑洞”。没有媒体,就没有真相;没有真相,就没有记忆;没有记忆,未来只会在重复血腥的空转中继续沉沦。苏丹人的死亡,变得“无法验证”;战争罪行,变得“无从记录”;幸存者的呼救,在没有广播电台和报纸的时代,变得比子弹还轻。

而苏丹的“沉默灾难”,还只是是全球新闻自由倒退浪潮中的冰山一角。在越来越多的冲突中,记者被“非军事化”,媒体被“战时清算”,信息被“战略打包”。新闻成为政权工具,报道沦为战争手段,“真相”只剩下服从强权的那一面。这种趋势,正在从第三世界蔓延到全世界。

而国际社会对此,仍然是沉默。没有问责,没有压力,没有代价。甚至连一项专门用于保护战地记者的联合国机制都迟迟难产。这个世界,在乌克兰问题上可以因一名摄影记者被炸而群情激愤,但对苏丹数十家媒体被夷为平地、整个行业陷入崩溃,却只留下冰冷的“局势复杂,不予置评”。

苏丹记者工会用残存的声音向世界发出呼吁:“我们失去了声音。”这是一句足以写进新闻史的悲愤之语,也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些高唱言论自由、新闻独立的西方价值脸上,也打在这个越来越麻木、选择性愤怒的全球舆论共同体脸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