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经济升温,但其中一些套路也让消费者诟病。近日披露的一则“星期宠”牵出刑事案的消息,在宠物消费圈引发热议。这起案件有何与众不同?对消费者和经营者有何借鉴?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梳理并采访消保专家。
“星期宠”牵出刑事案
12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3月20日,“上海闵行法院”官方微信号发布《“星期猫”“星期狗”套路深?司法如何破解宠物消费陷阱》。
法官介绍,白某等12名犯罪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引流方式吸引消费者到宠物店内,在消费者选购宠物时,通过话术诱骗消费者购买患病宠物。除此之外,消费者还会被骗购买包含不合格饲料在内的高价宠物套餐,店员以假疫苗冒充真疫苗,收取高额接种费。还办理假猫证、狗证。有的消费者在宠物死亡后上门维权,这些店员就以辱骂、推搡、挑衅等方式阻挠,拒绝赔偿。2024年闵行区人民法院审结了白某等12名犯罪人诈骗及寻衅滋事一案,最终以白某等12名犯罪人犯诈骗罪、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到十四年不等的刑罚。
“上海闵行法院”微信公众号截图
销量和纠纷率几乎达到1:1
存在异常经营模式等三项疑点
有关“星期宠”的案例并不鲜见。就在中消协今年3月发布的《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也包括“宠物消费中‘星期宠’维权纠纷频现”。但是因“星期宠”获刑的很少见。本案为何被定义为刑事诈骗?法官介绍了三点:
首先,该宠物销售店的纠纷率极高,几乎达到销售宠物量与纠纷率1:1的程度。店内售出的宠物死亡率也极其高,异常的经营模式不是正常的消费纠纷或偶发的宠物死亡现象。
其次,经营和支付方式存在严重问题。店员被指使注册多个宠物销售公司,以公司名义收取宠物款项,并将资金分散到不同账户。当天,这些资金就会被汇总到一个总账户,并全部分掉。这种“做一票分一票”的经营模式不符合正常公司运营方式。
最后,宠物的来源和定价也是一大疑点。据店员供述,宠物是从外地农村低价收购,不论品相、健康,只要能买到就运回销售。进价在300到800元,但销售价涨至800到2000元。还诱骗消费者买高价宠物套餐。但经鉴定,店内销售的饲料并不符合外包装上标注的成分,且包装上的注册公司早已注销。该店在销售饲料的过程中也存在诈骗成分。
常见的宠物消费纠纷中
双方能否举证很关键
“跟‘星期宠’有关的刑事案件,我第一次听说,但民事类的宠物消费纠纷有增长趋势,每年都会接到十几例投诉。” 省内优秀基层调解员代表、江阴市消保委顾问(原秘书长)沈建龙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案对消费者和经营者都有提醒意义,各方都要关注宠物经济中的行业自律、诚信经营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宣传。
他介绍,在宠物消费的常见纠纷中,尤其是涉及疑似“星期宠”的案例中,双方能否举证宠物交付时是否健康很关键。
沈建龙举例介绍:江阴市消保委璜土分会曾接到一起安徽合肥消费者的投诉,称其在璜土镇某宠物店花1400元网购一只银渐层宠物猫,收到第2天,猫就生病了,经宠物医院诊断为感染冠状病毒。消费者认为商家不诚信,希望退款,并赔偿其为病猫就诊花费的1000 元。工作人员调查后分析认为,消费者发现宠物健康存在问题即对其进行就医诊治,并第一时间向商家提出猫的健康状况存在问题的异议,及时履行了检验并通知商家的义务。而宠物店未能举证该宠物猫在交付前为健康状态。经多次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商家补偿1200元,鉴于宠物猫已不适合再次颠簸运输,消费者也有继续饲养的意愿,基于人文关怀,该宠物猫不予退回,由消费者继续饲养。
养宠规模不断扩大
完善宠物消费环境需合力
图源 视觉中国
沈建龙认为,随着养宠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者与商家进行宠物交易时的责任划分、权益保障等内容亟须进一步规范。完善健康的宠物消费环境需要各方合力。他呼吁有关各方应进一步协同研究处置办法,不断完善行业监管规定。商家要遵守诚信原则,学法懂法,主管部门应依法对宠物的防疫诊疗、饲料经营进行监督管理。消费者购买宠物签订合同时要明确双方责任,留存凭证单据,以便在出现宠物消费纠纷时合理维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燕
校对 潘政
编辑 丁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