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主任,急诊刚转来一位眩晕患者,血压有点高,需要您去看看。"护士小王急匆匆地跑来报告。

"好,我这就去。"张主任放下手中的病历本,大步流星走向急诊室。她走路时腰板挺得笔直,白大褂下摆随着步伐轻轻摆动,整个人透着干练沉稳的气质。

急诊室的帘子后面,53岁的李建军正半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得像张纸。他紧紧抓着床栏,眼睛死死闭着,额头上全是冷汗。

"老师傅,我是张主任,您现在感觉怎么样?"张主任声音温和,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小手电。

"天、天旋地转...像坐过山车..."李建军声音发抖,"一睁眼就恶心,刚才还吐了两次..."

李建军的妻子在旁边补充:"他今天早上起来还好好的,刚才坐在桌前批改作业,突然就说头晕,然后就吐了。老李平时血压有点高,但一直吃药控制得不错。"

张主任点点头,动作轻柔地扶住患者的头:"慢慢把眼睛睁开,看着我手里的笔。"她拿出一支圆珠笔,在患者眼前30厘米处左右缓慢移动。

"眼震明显,往左旋转。"张主任轻声对旁边的住院医师说,然后问患者,"转头会加重头晕吗?"

"会!特别是一往左边转头就晕得厉害..."李建军说着又要干呕,张主任马上递过呕吐袋。

经过详细问诊和检查,张主任心里已经有了判断:"很可能是耳石症,就是耳朵里的小结晶掉错位置了。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先做个简单的检查确认一下。"

她调整病床让患者平躺,然后小心地帮她转头到特定角度。果然,患者立刻出现剧烈眩晕和特征性眼震。



"就是耳石症,我们叫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张主任边摘手套边解释,"听起来吓人,但其实很常见,也好治。我现在就给您做复位治疗,可能会有点晕,但很快就好。"

"坚持一下,最后一次转动...好,完成了。"张主任扶着患者慢慢坐起来,"现在感觉怎么样?"

李建军小心翼翼地睁开眼,左右看了看,惊讶地说:"咦?不晕了!刚才还转得厉害呢!"

张主任笑了:"耳石已经回到正确位置了。不过接下来24小时要避免剧烈运动,睡觉时把枕头垫高些。"她拿出处方笺,"我再开点药缓解您的恶心症状。"

"张主任,这病会复发吗?"李建军的妻子担忧地问。

"有可能,但不用太担心。"张主任耐心解释,"平时注意控制血压,起床转身动作慢一点。要是再犯,随时来找我,复位治疗可以反复做。"

她边说边在病历上写着注意事项,字迹工整清晰:"我给您写个简单的康复指导,包括一些头部锻炼的方法,可以帮助预防复发。"

李建军握着张主任的手连连道谢:"您真是神医啊!刚才我还以为要不行了,现在居然跟没事人一样!"

张主任笑着摇头:"这不是什么大病,关键是要找对病因。很多眩晕患者被误诊为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耽误治疗。我们科专门研究这个,所以处理起来比较有经验。"

临走时,张主任又叮嘱:"下周来门诊复查一下,我教您几个家庭版的复位动作,以后万一复发可以自己先试试。"

看着患者夫妇离开的背影,张主任轻轻舒了口气。这样的场景她每周都会遇到几次,但每次成功帮助患者解除痛苦,那种满足感依然新鲜如初。

"下一位患者是什么情况?"她转向护士站,又投入到忙碌的诊疗工作中。白大褂口袋里,那支用来检查眼震的圆珠笔还带着体温,就像她对患者的关怀一样温暖而恒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