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再审律师" 承诺 "案件能翻",却在合同中隐瞒关键申诉时效信息?只字未提案件逾期不受理、不立案的法律风险,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张某律师近日被当事人向北京市朝阳区司法局实名举报,指控其在代理超期近四年的民事案件及同一法院的另一刑事案件申诉时,收取 17 万余元费用后消极应对。

一、"司法程序已走完四年" 案件被口头承诺 "能翻案"

2023 年 4 月,当事人因两起同一法院的申诉案件寻求律师,经历走访了多家律师事务所,拜会了多名律师,对方均已告知申诉时效已过,无法再行申诉:一起 2019 年已终审的民事案件(超申诉时效近四年),另一起为无时效限制的刑事案件。事实上2020年当事人已对案件进行了申诉,于2020年5月8日收到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本案已超过法定申请再审期限,本院不予审核”的回复。





张某律师在网络宣称 "专攻再审申诉",承诺可通过上级院长指令再审等特殊程序启动案件。然而,双方签订的《民事委托申诉代理合同》中仅标注 "败诉风险" 等常规条款,未提及 "司法程序已终结、法院不受理立案" 的关键风险。



签约细节

合同未标注 "司法程序终结、法院不受理立案" 的主要风险风险,仅列常规风险条款

代理费从初拟的 2 万元被临时手写改为 5 万元(民事案)

刑事案件代理费 10 万元,双方口头约定 "风险代理" 模式,翻案后再支付15万元代理费

争议焦点

民事案件申诉时效为判决生效后 6 个月,本案已超期近四年

广东省高院明确表示 "司法程序已走完",拒绝受理申诉材料。合同签订前未进行不受理、不立案的法律风险告知

二、"天价收费" 与 "消极代理" 双重质疑

当事人提供的转账记录显示,其向京师律所支付各类费用 17 万元(含刑事案件),其中民事案件代理费从合同初拟的 2 万元被临时手写改为 5 万元。据行业标准,同类案件代理费通常不超过争议金额(15.4 万元)的 5%。



代理过程曝光

2023年3月签约后即更换实习律师袁某负责案件并撰写申诉书,

申诉书编写耗时半年,经当事人多次修改才定稿,经查证袁某系2024年10月11日才获取律师执业资格证。



签约后另外收取差旅费两万余元



最终得到的唯一结果是“法定司法程序已走完”



三、"私下和解" 成拒退费理由 律所风控被指不作为

2024 年 10 月,当事人要求按实际工作量退费遭拒。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张某律师先是以 "民事案件私下和解" 为由拒绝退费,后改口称可退 3 万元。刑事案件代理费 10 万元仅同意退还 2 万元,理由是 "撰写申诉书" 已完成主要工作。

维权历程

向京师律所风控部门投诉未获实质回应

12345 市民服务热线介入后仍维持原方案

北京市朝阳区司法局目前表示已收到投诉并立案,正在调查取证,

期限是60—90个自然日。



四、律师专家分析:涉嫌多项违规

针对此案,法律工作者指出:

律师与委托人签署合同应充分告知法律风险:其中如有隐瞒事实或直接签署一份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代理合同,则该合同为无效合同,律师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风险代理违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刑事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实行风险代理收费。

虚假宣传:网络平台 "资深再审律师" 等表述涉嫌误导性宣传。

代理不尽责:关键法律文书由实习人员完成,与实际收取的高昂代理费极不相称,违反《律师执业行为规范》

结语

此案暴露出法律服务市场中存在的 "承诺办案"" 收费不透明 ""律师素质良莠不齐,难易分辨" 等痛点。随着北京市朝阳区司法局调查推进,如何平衡律师执业道德与当事人权益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行业课题。当 "资深律师" 的承诺沦为敛财工具,当 "风险告知" 变成文字游戏,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该如何保障?本网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

免责声明: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