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以来,从各方面影响中国海军的始终是英国,这让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美国非常不满,始终在寻找渗透并控制中国海军的机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自顾不暇,终于让美国找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并通过所谓的“借舰抗战”为名将两艘护航驱逐舰、四艘扫雷舰和两艘护航巡逻舰移交给中国国民党政权并负责培训接舰官兵的由头成功地在原本深受英国影响的国民党海军中打入了第一枚楔子。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借机清算了原本由福建籍军官团把持的海军,然后着手重建在抗战中几乎被打光的海军队伍。而美国则再接再励,决定继续将大量因战争结束而退役闲置的舰艇提供给国民党海军,以进一步加强美国对国民党海军的控制,甚至实现将国民党海军建设为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一支分舰队的企图。
1947年7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512号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将二百七十一艘驱逐舰以下的二战剩余军舰无偿赠送给国民党海军。如此“巨量”的军舰以及各类器材外加海量的顾问和培训人员使得国民党海军迅速完成了“美械”化,
虽然这些舰艇中绝大部分都是登陆舰、登陆艇、扫雷舰、巡逻舰等小型辅助舰艇,但其中还是有为数不多的可以算得上战斗舰艇的舰只,四艘“坎农”级护航驱逐舰——“托马斯”号(DE-102)、“布雷曼”号(DE-104)、“博斯威克”号(DE-103)和“卡特”号(DE-112)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坎农”级是美国方面汲取“埃瓦茨”级和“巴克利”级的使用经验,在“巴克利”级的舰体和武备的基础上恢复了“埃瓦茨”级所采用的通用动力公司GM16-268A型柴油机而拼凑出来的“低成本型‘巴克利’级”(“巴克利”级的动力采用的是成本较高的涡轮透平机)。作为一型为了适应大规模护航及反潜任务而出现的一类轻型水面舰艇,“坎农”级虽然冠以“驱逐舰”的名义,但是按照现在的定义却是实实在在的护卫舰(所以本文之后就以“护卫舰”称呼之)。
“坎农”级护卫舰满载排水量1620吨,全长93.26米、水线长91.44米,舰宽11米,吃水3.2米,使用柴油机为主动力,功率6000马力,最高航速21节,在12节的经济航速下续航力为10800海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先后建造了七十二艘“坎农”级护卫舰。
由于是用于护航和反潜的二线舰艇,“坎农”级护卫舰的舰炮火力偏重于防空,因此主炮选用的是三门MK-22型单管50倍径76毫米高平两用速射炮,副炮采用的是一座MK-1型“博福斯”双联装40毫米高射机关炮和十门MK-4型“厄利肯”单管20毫米机关炮,反舰火力则为一座MK-15型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没有备用鱼雷)。
作为一型以反潜为主的军舰,“坎农”级护卫舰装备了一座MK-10型24联装“刺猬”反潜迫击炮,八座发射深水炸弹的MK-6型发射炮(俗称K炮)以及两条MK-9型深水炸弹投放架。为了保持反潜弹药的持续投放能力,“坎农”级护卫舰总共备有144枚“刺猬”炮弹和112枚深水炸弹,足可以保持10~12轮的对潜攻击。
“托马斯”号于1943年1月16日在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德拉沃公司造船厂开工,7月31日下水,11月21日竣工;
“托马斯”号
“布雷曼”号于1943年3月20日在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德拉沃公司造船厂开工,9月4日下水,12月12日竣工;
“布雷曼”号
“博斯威克”号于1943年2月6日在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德拉沃公司造船厂开工,8月30日下水,12月1日竣工;
“博斯威克”号
“卡特”号于1943年11月19日在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德拉沃公司造船厂开工,1944年2月29日下水,5月3日竣工。
刚刚下水的“卡特”号
四舰竣工后都基本都在美国东海岸和大西洋水域为盟军护航队护航,保卫船队不受轴心国的飞机和潜艇的攻击,以“托马斯”号为例,该舰先后参与击沉德国U-709、U-233和U-548号潜艇的战斗,其中U-233号潜艇在被“托马斯”号投下的深水炸弹逼出水面后立即遭到“托马斯”号的撞击而沉没,包括艇长在内的二十九名幸存者成了“托马斯”号的俘虏。
欧洲水域的战事告一段落后四舰回到美国东海岸的诺福克海军基地并处在预备役状态。
这四艘护卫舰被指定移交给国民党海军后就先后进入诺福克海军船厂进行“改造”,主要内容就是拆掉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因为在美国的规划中的国民党海军是一支以反潜和扫雷为主的防卫型海军,而鱼雷属于进攻型兵器,属于美国决不允许国民党海军拥有的能力。拆除鱼雷发射管留下的空间倒是没有浪费掉,美国人在这里安装了第四门MK-22型76毫米炮和两门MK-3型“博福斯”40毫米单管机关炮,并将尾部X炮位里的MK-1型“博福斯”双联装40毫米机关炮拆下,换成了一门MK-3型“博福斯”40毫米单管机关炮。
在“阉割”掉仅有的攻击型武器——鱼雷后,四舰成了纯纯的反潜护航型舰艇,进攻能力被剥除得一干二净。
1948年9月30日,国民党海军的第一批接舰官兵从青岛登上美国海军运输舰前往美国诺福克军港,12月27日正式接收了“托马斯”号和“布雷曼”号,两舰分别被改名为“太和”号和“太仓”号,舰名分别取自(今属安徽省阜阳市的)太和县和(今为江苏省苏州市代管县级太仓市的)太仓县。在适应性训练后两舰于1949年1月返航,于3月22日抵达台湾的左营军港,同年5月1日编入海防第一舰队,“太和”舰被指定为旗舰。
加入国民党海军的“太和”舰
加入国民党海军的“太仓”舰
1948年11月2日,第二批接舰官兵从青岛登上美国海军运输舰前往诺福克,1949年3月1日正式接收了“博斯威克”号和“卡特”号,两舰分别被改名为“太湖”号和“太昭”号,舰名分别取自(今属安徽省安庆市的)太湖县和(今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太昭局。在适应性训练后两舰于1949年3月5日返航,于5月11日抵达台湾的左营军港并即刻编入海防第一舰队。
顺便说一句,当时的海防第一舰队还列编着同样来自美国并由美国训练官兵的原“埃瓦茨”级“太康”舰和“太平”舰,拥有这六艘美制护卫舰并接受过系统性美式训练的海防第一舰队成为国民党海军中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讽刺的是,不论是“太康”级护卫舰还是“太和”级护卫舰,原本在美国海军序列中都是鸡肋一般的存在。
鉴于“太和”级护卫舰在50年代和人民解放军海军数次海上交战中因为76毫米主炮的射程和威力均不如解放军护卫舰上的苏制100毫米和130毫米舰炮,每次交战都是被对方在优势射程上远距离从容“吊打”,而己方空有(自认为)优秀的炮术而因为射程够不着而每每只能被动挨打,导致每次水面炮战国民党海军都是先逃跑的那一个,造成了恶劣的“国际影响”,对官兵士气也是沉重的打击。
痛定思痛的台湾地区海军从1960年3月起将四艘“太和”级护卫舰逐一送进海军第一造船厂进行武备升级改造,MK-22型76毫米舰炮被悉数拆除,换装两门MK-12型127毫米单管高平两用炮,这种舰炮是美国海军二战期间驱逐舰的标准主炮,虽然相比人民解放军海军的100毫米和130毫米舰炮在射程上依旧占劣势,但好歹在炮弹威力上有了一战的能力。三门MK-3型单管40毫米炮被两座双联装MK-1型40毫米炮取代,而20毫米机关炮的数量减为九门。
但是,由于“坎农”级护卫舰在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安装127毫米舰炮,所以换装127毫米舰炮后,“太和”级护卫舰的航海性能因为重心变化而变得恶化。
而随着美国同意将舰队驱逐舰交付给台湾地区海军以对抗人民解放军海军从苏联获得的07型驱逐舰,“太和”级护卫舰也随之退居二线,直到70年代后陆续退役。
“太和”级护卫舰各舰舰史如下:
“太和”舰入列后驻防上海,在解放军解放上海的战斗中和第一舰队其余以舰炮对进攻上海外围阵地的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造成8000余人严重的伤亡,可最终还是没能阻挡解放军攻占上海。随后该舰退守舟山定海,对浙江、福建沿海执行“封锁”任务;先后在9月4日参加撤运平潭岛守军和11月3日防守登步岛的作战行动。
1950年4月19日该舰被调往海南岛协助守薛岳所部的守岛作战,但无法阻止解放军解放海南岛的作战行动。海南岛解放后,该舰于1950年6月1日改隶第一舰队第十一战队并获得舷号23,1954年3月该舰编入大陈地区特遣舰队,在浙江沿海对大陆实施袭扰作战,并和解放军海军水面舰艇有过数次交火,但每次都是遭到解放军舰艇优势远程炮火轰击后凭借航速优势“风紧扯呼”。
1955年1月10日解放军空军空袭大陈岛,该舰被一颗250公斤炸弹直接命中遭受重创,动力丧失,被迫被拖往日本进行为期一年的修理。修理完毕后该舰在1956年2月和“太仓”舰组成“立威支队”巡视南沙群岛威慑菲律宾。
1960年3月,“太和”舰进行了主炮升级改造,随后逐渐退出一线;1970年编入驱逐舰队十三战队,1974年10月1日编入有“军舰养老院”之称的巡防舰队三十一战队,1975年5月1日“太和”舰从台湾地区海军中退役,后作为靶舰被击毁。
“太仓”舰回国后旋即就被派到海南岛驻防,并在1950年4月19日协助守薛岳所部进行守岛作战,但无法阻止解放军解放海南岛的作战行动。海南岛解放后,该舰被编入第三舰队九分队并获得舷号24,在珠江口海域实施对大陆的封锁行动。1953年该舰和“丹阳”舰一起在台湾东部海面截获了向上海运送航空煤油的中波轮船公司油轮“布拉卡”号。
“布拉卡”号
1955年1月1日该舰被编入驱逐舰队十四战队,此后长期负责对浙江和福建沿海的对大陆袭扰行动但战绩寥寥;1962年,“太仓”舰进行了主炮升级改造,随后逐渐退出一线;1972年8月1日停用,1973年1月1日退役,后被出售拆毁。
“太湖”舰回国后被派往华北沿海,支援华北国民党军对解放军的战斗,随着国民党军在陆地上一溃千里,“太湖”舰就先后参加了撤运长山岛、平潭岛和厦门岛的国民党守军的行动。1950年6月1日该舰被编入第二舰队五分队并获得舷号25,负责台湾海峡中部的巡航任务,在舟山群岛的国民党军受命撤守后,该舰参加了撤运任务。
1952年10月该舰前往日本横须贺造船所进行例行维护,12月16日返回左营军港。1954年该舰和“丹阳”舰在台湾海峡拦截了中波轮船公司货船“哥德瓦尔德”号。此后的几年,该舰曾多次在浙江沿海的头门山一带和解放军水面舰艇激烈交火,但每次都被解放军优势重炮火力压制,只能凭借高速逃跑。
“哥德瓦尔德”号
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该舰多次参加了对金门岛的补给运输行动。1962年,“太湖”舰进行了主炮升级改造,随后逐渐退出一线;1971年该舰在暮年两次巡航南沙群岛,1974年10月1日该舰编入有“军舰养老院”之称的巡防舰队三十一战队,1975年5月1日该舰退役,随后被出售拆毁。
“太昭”舰回国后和“太湖”舰结伴部署在华北沿海,至1950年前该舰基本都和“太湖”舰一同行动。1950年6月1日该舰被编入第二舰队五分队并获得舷号26,负责台湾海峡中部的巡航任务,在舟山群岛的国民党军受命撤守后,该舰参加了撤运任务。
1952年10月该舰随“太湖”舰前往日本横须贺造船所进行例行维护,12月16日返回左营军港。1953年8月17日该舰和“丹阳”舰、“太湖”舰一起编入“敦睦支队”前往菲律宾进行威慑性访问。1955年1月1日,“太昭”舰编入驱逐舰队十四战队,8月21日改属十二战队。1956年6月6日该舰编入“立威支队”巡航南沙群岛;7月11日编入“威远支队”再度巡航南沙群岛。1962年“太昭”舰进行了主炮升级改造,随后逐渐退出一线;1963年该舰编入“扬威支队”第三次巡航南沙群岛。1972年8月1日,“太昭”舰和“太仓”舰同时停用,同年年底退役并出售。
本厂长绘制的太湖号二视图
标准排水量:1240吨
满载排水量:1620吨
全长:93.26米
宽:11米
吃水:3.2米
动力:4座通用动力公司GM16-268A型柴油机,双轴推进,6000马力
航速:21节
续航力:10800海里/12节
“太和”级护卫舰的各时期改造
武备:
(接收时)MK-22型76毫米高平两用炮4门,MK-3型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3门,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10门,反潜刺猬炮1座,深弹发射炮8座,深弹投放轨2条。
(1960年改造后)MK-12型127毫米高平两用炮2门,MK-1型双联装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2座,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10门,反潜刺猬炮1座,深弹发射炮8座,深弹投放轨2条。
(1970年状态)MK-12型127毫米高平两用炮2门,MK-1型双联装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2座,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6门,反潜刺猬炮1座,MK-32型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2具,深弹发射炮8座,深弹投放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