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溥仪被新中国特赦,周总理不仅安排了溥仪和几个国民党战犯的工作,还建议他们多去北京各处走走,看看“外面”的面貌。
对此,溥仪和宋希濂等人去了一次动物园,周总理建议他们去故宫转转,于是在2月初,溥仪和杜聿明一行人去故宫。
期间杜聿明等人开玩笑说,溥仪这是回“老家”了。溥仪和大家在故宫玩了一天,由于是故地重游,溥仪很乐意为大家讲述故宫的一切,他就和一个导游一样。
这次回到故宫,溥仪感慨万千,他曾对这方城的高墙表露过切齿的痛恨,然而,那养心殿外、坤宁宫前,又怎能不在溥仪的心头留下几丝温馨美好的回忆呢?当年,冯玉祥执行人民的意志,把这位中国的末代君主从这里逐出,而今周恩来总理代表人民的利益,又建议这位不平凡的普通公民来此重游。
不久,溥仪在他的书中写下这样的句子:令我惊奇的是,故宫当年的衰败的样子不见了,到处都是铺设好的窗帘,褥垫等,后来才知道是解放军进行了修缮和保护。我还见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还在想,不是被我和溥杰盗出去了吗?怎么又买回来了?
对此,溥仪深深的自责,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甚至一直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枪毙,他还和沈醉等人说,“凡是末代皇帝都没有好下场”,他还举例崇祯皇帝,以及南唐后主等,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1.溥仪带走了多少珍宝?
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是1911年,一年后溥仪被袁世凯逼迫退位,溥仪虽然退位但依然在故宫居住,一直到北京政变以后,溥仪被赶出故宫,得到日本人的收留。
日本人收留溥仪,其实是蓄谋已久,就是为了利用溥仪的身份建立伪满洲国,溥仪在离开北京前,带走了大量珍宝,比如《清明上河图》,他以赏赐溥杰为名,带走,存在天津。
日本投降后,溥仪见到大事不妙,带着无数珍宝逃走,不料在机场被抓获,但是很多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在混乱中流落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当时解放军干部张克威在收集散落的珍宝时见到《清明上河图》,随后交给上级,最后存入东北博物馆,后来调入北京故宫博物院。
溥仪被捕后,1950年被关押在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后来抗美援朝爆发,溥仪在监狱中得知后悲痛流涕,主动交出了自己随身珍藏的国宝,包括乾隆的玉玺,还有很多的手链,玉佩,耳环等,可以说价值连城。
当时溥仪交出珍宝的理由是,希望“支援抗美援朝”,据有关人员回忆,此时溥仪的思想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对新中国政府开始相信。并且对自己在伪满洲国期间犯下的罪行开始整理和悔恨。
遵照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当时战犯管理所承担了为一个工厂糊纸盒的工作,溥仪也参与其中,在此劳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据负责调解工作的管教员李福生讲述,溥仪因长期处于特殊环境,动手能力较为欠缺,糊纸盒时总是难以达到标准。
而宪钧却在此过程中对溥仪百般挑剔,不仅严厉批评他,甚至还使用了挖苦的言辞。溥仪对此十分不服气。宪钧是肃亲王之子,论起族亲关系,他是溥仪的侄辈。在20世纪30年代,宪钧借助溥仪的影响力,当上了伪满恩赐病院院长。在苏联被关押期间,宪钧初次见到溥仪时,还曾下跪哭诉道:“奴才这回可看见主子了!”
但时过境迁,如今两人同为战犯,都在接受改造,宪钧却全然没了昔日的恭敬,变得不留情面。好在有李福生细致入微的调解工作,最终促使两人化解矛盾,握手言和。溥仪也因此重新燃起了劳动的兴趣,积极投入到糊纸盒的工作当中。
2.溥仪的结局不算惨
1959年12月9日,溥仪结束了在抚顺的改造生涯,踏上了返回北京的归程。当列车缓缓驶入新车站,溥仪看到月台上等候着许多熟悉的面孔,心中涌起一阵暖流。前来迎接他的有他的四弟溥任,五妹韫馨和五妹夫万嘉照,还有堂弟溥俭和溥佳。
这份亲情的守候,让历经沧桑的溥仪十分感动。
在小朝廷时期,他虽身为“关门皇帝”,却也有着与亲人相处的温馨时刻。那时,醇王府的格格们常常入宫“会亲”,溥仪与她们相处时,能感受到那份难得的欢乐与纯真,暂时忘却宫廷中的繁文缛节与压抑氛围。
后来,溥仪在天津当寓公,弟弟妹妹们与他一同在张园或静园生活。他们一起读书学习,相伴上街购物,到起士林享受美食,或是前往跑马场嬉戏游玩,这些时光成为溥仪记忆中一段相对轻松惬意的日子。
再后来,溥仪成为伪满皇帝,二弟溥杰以及二妹、三妹、四妹和五妹又聚集到他身边。并且,妹妹们的婚姻也都是由他“指婚”,在那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兄妹关系有着别样的紧密与牵连。
如今他从皇帝的宝座跌落,沦为被囚禁的战犯,成为千夫所指的人民公敌。而曾经的格格们,也因时代的巨变,失去了“金枝玉叶”的郡主地位,在社会的动荡中历经劫难,艰难求生。一直到50年代末,命运的轨迹再次发生改变,兄妹们竟然有了重新相聚的机会。
如今,能与亲人重逢,这一切都离不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正是因为他们的高瞻远瞩和对溥仪及其家族的宽大政策,才让溥仪有了新生,也让这份亲情得以延续,让溥仪在人生的后半段,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人的支持。
1962年春节前,毛主席还主动邀请溥仪吃饭,这让溥仪受宠若惊。溥仪到场后,刚开始十分拘谨,为了大小溥仪不敢提自己曾是皇帝的想法,毛主席主动对大家说:“不认识了,这位就是曾经的宣统皇帝,咱们的顶头上司”。毛主席对溥仪说:“我们都曾是你的子民啊。”一句玩笑,让溥仪备受温暖。
此后多年,毛主席一直在关照溥仪,不仅给溥仪找工作,还给溥仪涨工资,甚至还给溥仪介绍了一个对象,这让溥仪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新中国的温暖。
溥仪病重时,正是文个开始的时候,但是他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恩来的保护,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15分,溥仪的生命历程画上了句号,他的生命时钟永远地停摆了。这一时刻被历史牢牢铭记。
从他身患绝症的状况来看,生命的终结似乎是预料之中的事。然而,若从某些方面考量,他的生命或许本可以延续更久,不必如此仓促地消逝。
溥仪离世后,遗体的处理事宜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毕竟他出身于古代皇室家族,按照传统观念,似乎理应葬入皇陵。
但溥仪的家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表示,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后已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不再受皇室旧规的约束,也就无需葬入皇陵。
如此,周总理给出了明确指示,爱新觉罗家族拥有自主选择权,可以在革命公墓、万安公墓或者其他墓地中自由挑选,决定溥仪骨灰的安置之处。
经过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一致商讨,最终决定将溥仪的骨灰寄存在八宝山人民骨灰堂。
参考《周恩来和溥仪》《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