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在皖南青山绿水的怀抱中,九华山下秋浦河畔,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正在上演。当李白笔下的“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与新时代农民的诗稿相遇,安徽省池州市这座“中国第一诗城”,正以文化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毫泼墨。
“诗河”唤醒千年文脉
池州素有“千载诗人地”之称,李白、杜牧、苏轼等历代文人曾在此留下大量诗篇。杜牧的《清明》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更让池州杏花村成为中华诗词的经典意象。这种诗歌传统为农民诗会提供了天然的土壤;池州境内秋浦河被誉为“流淌着诗的河”,仅李白便留下《秋浦歌十七首》等名作;杏花村作为“天下第一诗村”,既是地理标识,也是情感寄托,契合诗会“以诗为媒”的宗旨。
池州的文化觉醒始于对诗城基因的深度解码。“让古诗从课本里‘走’出来,变成可触可感的乡村记忆。”2012年3月,为继续唱响“千古杏花村”的文化品牌,池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设指挥部,拉开复建杏花村的大幕。2013年5月,作为贵池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管委会正式成立,并正式接手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建设和管理事务。如今,“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的诗意景观已初步显现,杏花村也已成为贵池乃至池州文化旅游的一张“黄金名片”。春看杏、夏赏荷、秋观叶、冬寻梅……杏花村已成为周边游客必到的打卡点。
焕发乡风乡蕴时代光彩,“诗出池州”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以诗言志、以诗寄情、以诗兴业,以诗歌为载体,打造乡村亮丽名片,助力产业提质增效。池州连续两年作为中国农民诗会主会场,与其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标杆作用密切相关。池州近年提出“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成为“三产融合”典范;诗会通过“农民写、写农民”的原创作品征集,激活农民主体性,如“田鼠大婶”的诗画作品登上舞台,彰显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
非遗活态传承密码
近日,在苍莽山野的徽派建筑群落里,伴随浑朴拙怪的戏剧动作,一声声夹杂着山歌、号子等方言土调的傩戏唱腔响起,山野乐舞、古老礼仪,结合剧情、特效、武术,展现奇异而富有魅力的文化符号,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将文化活动氛围推向了高潮。
位于贵池区马衙街道的国家AAAA级景区——九华天池的入口处,一座投资1.5亿元、占地170余亩的“傩仙镇”,去年一经推出,很快就火爆“出圈”。“傩仙镇”引进浙江象山影视城专业编导团队,以池州傩戏代表性剧目《打赤鸟》为素材,保留原本剧种风格,优化运用声、光、电等情景装置艺术与舞台技术,打造核心项目实景剧《傩王传奇》,向游客呈现一出精彩的傩王故事。
记者行走在“傩仙镇”里,红灯笼、石板路、青瓦石墙,古色古香,融汇古徽派建筑风格的小镇里,傩戏“老把式”在和新业态、新潮流的碰撞中,解锁全新的打开方式。小镇以“傩”元素为核心,以“仙侠”为主题,景区内的演员、店铺员工等都化身为NPC(非玩家角色),与游客进行互动,或表演傩戏片段,或讲述傩文化的故事。贯穿景区内容的NPC体验活动全链条,推动实景演艺、民宿休闲、商业消费等业态沉浸式互动,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了解池州傩文化。
池州傩戏是我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完整、发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古朴淳厚的魅力直抵人心,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池州傩戏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遗名录,贵池区被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随着时代的前行,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和傩戏活动的文化土壤,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将傩戏元素融入旅游业态,利用文旅产业让傩戏‘活起来’,有了产业更能引导年轻人留下来,有利于寻找更多接班人。”池州市级非遗传承人刘当明说。
点灯、傩游快闪、傩王传奇等精彩的傩戏表演,让“傩仙镇”成为夜游文旅新地标。文旅融合营造“中式浪漫”,中华传统文化以更年轻态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池州丰富的非遗文化和农旅资源为诗会注入鲜活的地方特色。
文化赋能的产业方程式
在陵阳镇“天下粮仓”景区,非遗传承人陈芳芳的米塑工作坊里,游客们正将稻米塑成乡村振兴主题微雕。“以前觉得老手艺没出路,现在靠米塑直播每月能赚2万多元。”她笑着说,霄坑村的茶山云雾中,归乡的青年人正在忙碌打理即将开采的茶园。这个曾因交通闭塞致贫的山村,如今用“文化+科技”重构茶产业:在石台县慢庄民宿集群,上海客商赵先生边品富硒茶边修改方案。“这里能找到城市稀缺的创作灵感。”他说。而村民丁成旺的转变更具深意:从外出务工到返乡经营四间民宿,年收入实现了翻几番。
池州傩戏、青阳古腔、石台民歌、东至花灯、东流古镇、南溪古寨、孝肃老街、九华佛乐、青山庙会……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通过文化增值、跨界融合散发出新的光芒,涵养了新时代乡村文明,也通过农文旅融合鼓起了村民口袋。2024年,全市乡村文化旅游接待游客1967万人次,同比增长10.7%,实现营收52.2亿元,同比增长12.1%,带动农副产品销售14.4亿元、农民就业3.5万人。
诗歌助力,梦想启航。“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池州市新农人代表宋淑英以一副春联,开启自己返乡创业、带领村民一起种植中药材,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故事。“作为新农人,我们不仅继承了传统农业的智慧和经验,更融入了现代科技、创新思维和市场理念。我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而是手握科技、心怀梦想的新时代农业先锋。”宋淑英自豪地说:“让我们用诗歌点亮乡村振兴之路,用诗歌谱写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文化兴,产业旺。借力乡村文化振兴,池州市推深做实农业产业化“1+3+6+N”提升行动,强化龙头企业“内培外引”,2024年,池州市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达435.6亿元、同比增长16.35%;其中,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三大主导产业产值120亿元,同比增长50%。
当秋浦河的水继续载着诗篇流淌,这座千年诗城的乡村振兴故事,正翻开更具想象力的篇章。“我们要让每个村庄都成为驻留乡愁的‘文化芯片’。”池州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上下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粮食产量实现“二十一连丰”,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0.5%、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增速位居全省第3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池州大地照进现实。(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