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甘肃民勤县迎来一场特殊的“绿色聚会”。3月30日,著名主持人朱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齐聚青土湖畔,在连绵沙丘间挥锹植树,共赴这场播种希望、书写绿色的春天之约,也将“请到民勤种棵树”公益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沙漠夹缝中的绿色奇迹

在河西走廊,民勤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的夹缝之中。这里曾经风沙肆虐,荒芜不堪,沙尘暴如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家园。


然而,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民勤人民凭借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治沙壮歌。

“这里的人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绿色长城,创造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的奇迹。”民勤县委宣传部部长何树宏介绍,自上世纪50年代起,民勤人民秉持“寸土不让”的坚定信念,大力推进规模化治沙。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工程固沙110万亩,人工造林230万亩,封沙育林草325万亩。

如今,这里不仅孕育出“勤朴坚韧、不畏艰辛”的治沙精神,更催生出蜜瓜、茴香、沙漠旅游等绿色产业,成功将“沙进人退”的悲歌改写为“绿进沙退”的壮美诗篇。


朱军喊话“请到民勤种棵树”

“民勤的治沙之路从未停歇。老一辈治沙人,用粗糙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扛起铁锹,毅然走进沙漠。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风华正茂的青年,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妇女。”朱军动情地说,民勤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锹一铲种下一棵棵树苗,筑起一道道绿色防线,“风沙吹不灭他们的希望,烈日晒不干他们的汗水,他们用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


如今,曾经的荒漠已逐渐变成绿洲。青土湖重现勃勃生机,芦苇随风摇曳,水鸟展翅翱翔;曾经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如今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治沙人的心血和无私付出。

“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再荒芜的土地也能变成希望的田野。”朱军由衷赞美道。民勤人民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久久为功”的精神内涵。他们用双手和汗水,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的家园,也为世界贡献了防沙治沙的中国智慧。

在活动现,民勤县授予朱军“防沙治沙公益大使”称号。朱军亲手种下数棵梭梭树,他希望自己能为治沙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他向民勤治沙人致以崇高敬意,同时呼吁更多志愿者“请到民勤种棵树”,和质朴的民勤人携手并肩,共同谱写治沙壮歌,“大家与其到各处打卡,不如到民勤来打卡,这里风景独特。”


志愿者与民勤有了深度链接

在治沙最前沿,来自福建的志愿者高玲敏分享了自己的植树治沙感受。

去年秋天,高玲敏第一次以志愿者身份来到民勤,走进沙漠,亲身体验了挖坑、种树、浇水、回填等工作。“今年3月20日,我再次来到民勤,这次从种树一线转战厨房,成为后勤保障人员。两次身份的转变让我意识到,种树治沙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冲锋,而是一群人的系统作战。”

“去年秋天,我们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组织种树,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和目标任务,导致回填跟不上浇水的进度,影响了梭梭树的成活率。”今年春天,志愿者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分工协作取代了无序劳作。不仅如此,还增加了花棒、柠条与梭梭混合种植。依靠不同植物不同根系在沙层中交织成网,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持和发展。


在收成镇兴隆村仲麟公益林基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路修通了5公里,建起了停车场,竖起了电线杆,还立起了信号塔。公共物资也更加丰富,不仅有手套、暖宝宝,还增添了急救药品、卫生用品和护肤产品……这些基础设施和充分的物资保障,温暖着每一位参与治沙的志愿者。

高玲敏感慨地说:“自己起初是抱着体验生活的目的来到民勤这片沙漠,但与其他志愿者以及工作人员共同种梭梭树的过程中,我与这片土地产生了更加深刻与丰富的联结。我也真诚地希望,今日相聚于此共筑绿洲的盛况每年都能上演。”她的声音与千万铁锹叩击沙土的声音,汇成瀚海最动人的交响曲。


放眼望去,新栽的梭梭苗在微风中舒展嫩枝。沙丘上,“以民勤为砚,以行动为笔”的红色横幅猎猎作响。来自天南海北的志愿者与当地群众并肩而立,在他们身后,两道曾经相向移动的沙漠已被230公里绿带阻隔。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绿色长征,正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在河西走廊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华章。

文·图·视频丨奔流新闻记者欧阳海杰 田瑞峰

来源:奔流新闻

编辑:周旦

审校:李筱

责任编辑:闫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