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沙漠里建绿洲?甚至在沙漠里养鱼?

这听着就是异想天。

然而,还真有一名男子把这异想天开变成了现实,

他用了18年,在沙漠中养鱼赔过10亿,

后来因为一场洪水逆天改命,把人生过成了奇迹。



01

何延忠的故事,得从甘肃永登县柳树乡讲起。

1962年,他生在那儿,家里没啥钱,日子过得紧巴巴。

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他就回村里帮家里干活。

那时候,他压根没想过自己能跟鱼扯上啥关系。



有一天,他在村里瞎逛,翻了张旧报纸,

上面写着金日成送给中国的24尾虹鳟鱼,

在黑龙江养活了,后来又在北京怀柔落了脚。

这鱼可金贵,冷水里才能活,

水质还得干净,卖起来价钱高得吓人。



何延忠盯着报纸,脑子一闪,想起老家的药王泉。

那泉水清得跟镜子似的,常年8度左右,

凉飕飕的,不就是养虹鳟鱼的好地方吗?

他不是光想想就算了的人,

立马跑去北京弄了鱼苗回来,

带着村里人挖鱼塘、引水,还找了专家盯着。



没几年,鱼塘从一个变成了十五个,

虹鳟鱼越养越多,年产10万斤。

永登县这地方,

愣是靠他折腾成了全国有名的“虹鳟鱼之乡”。

到1998年,甘肃的虹鳟鱼产量占了全国六成,

光永登就出了800吨。



何延忠靠这个发了财,身家蹭蹭涨到上亿,

还拿了个“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牌子。

搁那时候,谁看他都是风光无限。

可他不满足,盯着地图琢磨,

药王泉的水是从祁连山流下来的,

沿着这水往西,到敦煌阳关镇,

不也能干点更大的买卖吗?



02

2001年,何延忠收拾东西,

带着钱和一帮人去了敦煌阳关镇。

那地方可不是闹着玩的,

离城60多公里,旁边就是库木塔格沙漠,

黄沙漫天,水少得可怜,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他看中了西土沟里一股细细的溪流,

觉得这水能养鱼,就带着人马开干。

沙漠里挖河道,那活儿听着就头疼,

底下全是硬邦邦的石头,机器开不进去,

只能靠人拿锄头一点点凿开。



他不光得挖水道,还得修路,

工程车老陷进沙子里,他就让人把路铺到哪儿挖到哪儿。

整整三年,1200亩的养殖基地建起来了,

80万尾虹鳟鱼苗从永登运过去,扔进鱼塘里,

他站在边上看,心里终于有点底了。

那会儿,他满脑子都是这沙漠能变模样。



水引来了,鱼游起来了,沙地上多了点活气。

他想着,再咬咬牙,把规模扩大点,

阳关镇没准也能跟永登一样,变成个鱼乡。

可惜,老天不给他喘气的机会。

基地刚建好没多久,一场沙尘暴就来了,

几十米高的风沙卷过来,

鱼塘被埋了一半,鱼死了大片。



他带着人手忙脚乱地清理,还没收拾利索,

上游肃北和阿克塞下了暴雨,

洪水夹着泥沙冲下来,刚修好的设施全砸烂了,

60万条鱼漂得满地都是。



那场面,看着都让人心里发堵。

洪水过去,何延忠站在水边,

盯着满地的鱼尸,脸色蜡黄,

嘴唇干得裂开,头发一夜白了一片。



这场祸事,让他一口气亏了8000多万,

跟着他干的人都觉得这买卖没指望,

80多个老员工走了大半。

他没辙,只能咬牙组织剩下的人重建。

可老天像是跟他杠上了,

沙尘暴和洪水轮番来,修好的东西没几天又被冲垮。



2011年6月,又一场大洪水下来,

养殖中心被冲得稀巴烂,

1.6亿没了,连20多年攒下的种鱼、鱼苗都漂走了。

他站在那儿,风沙吹得眼睛都睁不开,

心里头那股劲儿差点就散了。

那9年,他投进去的钱像流水一样没了,

10个亿砸进去,连个响都没听见。



家里人劝他收手,朋友也觉得他疯了,可他不吭声。

他一个人在沙漠里转悠,

看见一棵枯树上抽出了嫩芽,

那点绿色让他心里一震。

他蹲下来盯着那芽儿看半天,

脑子里翻来覆去就一句话:这地方还能活。



他回去,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又跑去银行借钱,凑了2个亿,

决定跟这鬼地方死磕到底。

他带着人跑到祁连山源头,盯着洪水来的地方琢磨,

不能老等着挨打,得把水管住。



他琢磨着都江堰的法子,在上游修分洪坝,

把洪水分成几股,往沙漠里引。

这回,何延忠是真豁出去了。

修分洪坝那活儿,不是随便挖几条沟就行的,

祁连山那地形,石头多得跟铁板似的,挖起来费死劲。



他带着人没日没夜地干,洪水一来,

分洪坝还真顶住了,把九成的水引走了。

阳关镇保住了,可他的养殖中心又被冲得不成样子。

他没停下,又挖了个蓄水湖,

把洪水存起来,让它渗进地下,变成能用的清水。



光靠这个还不够,沙漠的风沙也得管住。

他在风口修了21公里的沙障,像一道墙挡住风,

又用粘土、石堤和树林搭了三道防线,

把洪水和沙尘暴都摁住了。

这活儿干得苦,钱花得更快。



他把老家的产业抵押了,借的钱还不上,

债主三天两头找上门。

可他不松口,带着剩下的人接着干。

洪水一来,他就盯着水流,看哪儿还得改;

风沙一刮,他就跑去看沙障,琢磨怎么加固。

十几年下来,他头发全白了,

衣服旧得补了又补,可那套“沙漠都江堰”慢慢成型了。



2019年,这系统终于建好了,洪水不再是祸害,

变成了细流,鱼塘也稳稳当当运转起来。

他站在湖边,看水清得能映出天,

沙地上的胡杨林长得比沙丘还高,

心里头那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03

18年,何延忠投进去10个亿,

差点把命搭上,可他硬是把沙漠逼退了5.6公里,

26000亩荒地变成了绿洲。

鱼塘里游着500多万尾虹鳟鱼,

阳关镇的村民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汛期。



他的鱼卖到了全国,肉质鲜嫩,

价钱比普通虹鳟鱼高两三倍,年销售额8000多万。

他站在沙石堤上,眯着眼看远处,

湖水蓝得晃眼,曾经的黄沙地如今有了生气。

那些年,他没靠运气,全凭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一步步把赔本买卖干成了传奇。



这沙漠绿洲,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洪水冲毁了他的心血,也给了他翻身的机会。

他用分洪坝把水驯服了,用沙障把风挡住了,

把沙害水害变成了财富。



阳关镇的村民看着他,都觉得这男人跟沙漠较劲的模样,

像个活生生的神话。

他没停下,鱼塘的规模还在扩,

绿洲的树还在长,荒地一点点被挤没了。

从永登到阳关,何延忠走了上千公里,

从一个小鱼塘干到了一片绿洲。



洪水这东西,毁了他的心血,

也让他抓住了翻盘的路。

他没啥花哨的招儿,就靠死磕,

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沙漠里养鱼,

听着像笑话,可他真干成了。

他用一双手,把荒凉变成了希望。



04

何延忠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尽管人们都说他是“疯了”。

然而他坚持着自己的理念,成为了环境保护者,

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和事业,也证明了人定胜天的奇迹。



信息来源:
1、《讲述》 20181227 我奋斗·我幸福(二)沙漠渔夫来源:央视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