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印象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火种。然而事实上,《社会契约论》在当时几乎无人问津,卢梭本人更对法国社会持彻底的否定态度。

在许多人印象中,斯密的《国富论》奠定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然而事实上,斯密对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与道德滑坡充满警惕,更讽刺的是他死后被激进者与保守者都引为同道。

这些违背常识的反转,都是思想史这个学科所带来的启发。思想并不总是直线地塑造历史,它的影响往往滞后、扭曲,甚至与原意南辕北辙。

而这,正是思想史最迷人的地方,它总是试图追问那些看似抽象的理念,究竟是如何在历史中被提出、误读、利用、消沉,又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改变世界的。


思想史使得我们不再人云亦云,不再自惭形秽,学会在历史和思想中定位自我。

在一个信息过载、观点碰撞频繁、世界越发不确定的时代,思想史似乎重新走红,许多人开始重新追问观念从何而来?“常识”真的曾经是常识吗?

在这方面,理查德·沃特莫尔的《什么是思想史?》无疑是一本颇具代表性的引路之作,它用三言两语就讲清了思想史的来龙去脉。



国际知名期刊《欧洲思想史》主编理查德·沃特莫尔撰写。理解思想的历史,才能真正理解过去,进而理解现在。

说到思想史,许多人往往会想到那些青史留名的“伟人思想”,并希望从中简单地找到历史教训或是处世经验,这种研究方法让历史和我们息息相关,为此几乎随处可见。

而这正是这本书所要澄清的我们对思想史的误解,在沃特莫尔看来,这种历史只是用当代的价值观倒推历史,把过去的思想看作是通往今天“正确认知”的阶梯,迫使那些思想家说出他们并没有说出的东西

沃特莫尔以著名学者斯金纳的观点为例,指出了人们是如何构建历史“神话”的,比如将洛克认定为民主主义者,把道德败坏追溯到霍布斯和马基雅维利,认为柏拉图和卢梭对极权主义负有责任……



马基雅维利代表作《君主论》强调权力现实、手段服从目的。然而,他也推崇共和制度、公民自由等。

斯金纳认为这是历史误读,因为这些完整的“学说”在当时并不存在,历史人物也不可能自觉参与我们今天设定的思想争论,这就好像他们注定通往后来实际发生的事,而事实上“行动必须等待未来才能获得其意义”

所有这些误区的根源,在于忽视了思想的历史性和语境性。斯金纳认为,词语不是固定的容器,其意义会随历史语境而变,孤立文本、忽略当时的语用环境,无法真正把握一个思想家的意图与表达。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强调思想的历史语境,主张还原思想家的语言实践,而非用现代眼光曲解古人之意。

斯金纳(同时也是这本书)强调,真正的思想史研究,必须回到思想诞生的那个具体时刻,理解它在当时是如何被提出、争论、误解甚至压制的。思想不是独立于历史语境的纯粹理念,而是在人类面对现实问题时,试图思考、应对、说服、争夺解释权的产物。

当认识到思想史并非由“永恒的真理或者所谓绝对标准的演变”构成,学者才获得了“自我认知”。斯金纳提醒我们,一方面历史人物所表达的所有思想都必然有地域性、偶然性,另一方面当代的思想不一定优于过去的思想。

譬如斯金纳本人,就通过重读历史文本,拓展了我们对“自由”的认识。说到自由,人们要么想到“不受干预”的消极自由,要么就是“自我实现”的积极自由,为此陷入非此即彼的分裂和对峙中。而斯金纳则通过重读历史文本,复兴了“新罗马”的共和自由观。

在这一传统中,自由意味着“不受支配”。这意味着哪怕别人不干预你,但只要别人有干预你的潜力,你就是不自由的。自由不仅是个人领域的孤立状态,更需要制度与公民共同参与来保障。


应北京大学“大学堂”讲学计划的邀请,斯金纳曾于2017年访问北京大学并发表系列演讲。

最后,正如这本书说特别指出的,思想史并不宣扬相对主义,它的目标是帮助我们理解过去思想,理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理解为什么历史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都有意义,以及理解人类行动因其生活中的框架所受到的限制。

真正的思想史让我们对历史中出现的非预期后果留意,某位作者提出的思想不仅会被当时的受众修改,而且不同时代的人还会有不同程度的重新发明,这意味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解决任何问题都充满挑战,当然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各种可能性


你之前深入了解过思想史吗?

对于思想史的前沿观点了解多少?

在留言区和书友们分享一波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看见思想的伪装和真相

在喧嚣中找到思考的锚点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扫码领券后折合5折优惠

豆瓣9.2分,昆廷·斯金纳北大讲演录

精辟阐释现代政治思想

扫码进群,更多福利

-End-

观点资料来源:《什么是思想史》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关注文本语境,探查思想真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