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

机械轰鸣与阵阵海潮交织,江苏南通启东市吕四港经开区惠生海工装备基地上一派火热。这座总投资90亿元、生产中大型浮式天然气FLNG装置的“超级工厂”已初现轮廓,一期预计年底建成,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可望达到200亿元。

从去年6月接洽到8月签约,惠生海工装备基地敲定只用了41天,这刷新了启东重大项目签约落地的时效纪录。启东市数据局政务服务驻沪办事点负责人俞美道出了其中的关键:“惠生海工基地总部在上海,我们从项目接洽到施工手续,市里和园区两级联动,全流程服务代办,确保快速高效推进。”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深入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加快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以下简称“长江口协同区”)建设。一季度以来,启东市紧抓长江口协同区北岸先行区发展机遇,项目引建只争朝夕:17个泛半导体项目集中签约,韩通新能源高端海工装备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签约,海力风电再投25亿建设海上高端装备制造出口基地二期项目,拜耳健康消费品供应中心桩基工程完工……


俞美逢周一到启东市数据局政务服务驻沪办事点上班。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专班推进

地处长江口北翼前沿的南通市,将跨江融合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层次对接上海。启东抵沪仅一个小时车程,是南通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建设长江口协同区,启东为北岸先行区,亦是重要的承载地。

记者从启东市发改委获悉,2023年10月,启东市深化跨江融合江海联动发展行动方案出台,明确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高层次协同开放。为此,当地专门成立了长江口协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长江口协同区建设工作纳入落实国家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专班,统筹推进长江口协同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沿江沿海高质量发展建设等。

为畅通两地企业群众办事通道,2023年2月,启东市在上海设立浦东、浦西两个政务服务驻沪办事点,提供咨询、代办、帮办等各类服务,打造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的升级版,不断加强两地“协同”,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

作为办事点负责人,俞美每周一都会从启东赶到上海上班。“两个办事点各驻守半天,主要协助办理项目招引、人才引进,包括人社、医保、税务等100多个事项的协同办理。”俞美说,惠生海工装备基地项目正是她服务的重点项目之一。

享受到两地协同“红利”的,还有英内物联英内物联网科技启东有限公司。因上海总部的生产基地扩容之需,英内物联曾考察过不少地方,最终落地启东,启东公司负责人姚远道出了其中缘由:“当地政府协调中国银行提供了5000万元贷款,南通大学教授钱旦敏帮我们解决了技术难题。两项支持都很给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研究院工作人员在进行课题研究。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科创协同

制粒、压片、包衣……在启东经开区艾力斯医药生产基地,一盒盒创新药甲磺酸伏美替尼片从这里下线,将用于救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一江之隔的上海张江周浦医学园区,坐落着艾力斯医药科技总部研发实验室。“两地仅1个多小时车程,公司实现了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启东的目标。”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剂部副总监付小菊习惯了跨城工作,当日就能来回。

近年来,启东以“科创飞地”为纽带,书写着沪启联动的协同创新故事。为扎实推进两地科创协同,启东市成立了启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致力集聚沪启两地科创和产业资源,建立研发、孵化、前窗在上海,生产、转化、后台在启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两年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研究院在启东高新区落户。此后,该校能源与材料学院教授于伟便经常往返于沪启两地,目前已与启东20多家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涉及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资源与环境、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

“企业有什么需求,我们就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于伟说,作为应用型高校,该校启东研究院主要任务就是推动应用技术落地,这与启东当前的制造业发展正相匹配。

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生产难题有效解决。江苏瑞斯达安全防护用品有限公司计划生产一款能操作手机等智能设备的触屏手套,却苦于无法实现技术突破。于伟获悉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该公司研发出了石墨烯触屏手套,“以较低的成本创造了可观的利润,这就是科创的价值。”


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绿色转型

近日,国内首艘全电驱拼装式深水环保绞吸挖泥船“浚澜”号、世界最大打桩船“二航长青”轮陆续从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区振华重工码头顺利出坞启航。

“公司持续推进绿色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智能化制造,承建的15000方舱容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项目还被授予了《产品碳足迹证书》。”上海振华重工启东公司副总经理陈新华介绍,去年交付的“新海鲟”轮在纯气体燃料模式下,硫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为零,氮氧化物排放可减少80%—90%、二氧化碳减少20%,环保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启东企业的主动选择。

在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搭载物联网传感器的智能设备有序运转,机械臂精准焊接高压氢阀组件。从给钢厂做配套到给核电站、氢能、能源化工做配套,这家企业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该公司副总裁章其强介绍,公司投入5亿元建设的核电阀门扩容项目预计今年6月份建成,此外还计划再投资5亿元建设智能化生产线,“应用阀门还能用在海工船舶上,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口协同区建设的题中之义。近年来,启东市绿色转型成效显著:2024年,吕四港经开区纳入江苏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名单、南通市(近)零碳建设首批试点;振华重工、林洋能源两家企业获批省级绿色工厂,中远海工入选南通市零碳工厂。记者从启东市发改委获悉,下一步,该市还将全面落实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要求,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节约资源、减污提质增效。

“长江口协同区建设对启东来说是‘家门口’的机遇。”启东市委书记杨中坚表示,目前,启东正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战略,推进与上海的产业转移承接、配套衔接、供需对接,在协同发展中双向奔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