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要到4月,我的小本本已经准备好,要去赴每年两次的约,到南京追我最喜欢的“语文课”了!
从2年前申请到给家长的名额后,我就拉着你们一起去听,后台收到了超多超用心的学习笔记。
你们的感受和心声,对我来说都是最最珍贵的东西。
今天这篇是团队小伙伴Ada的,她说自己攒了一肚子话想说,但话到嘴边却是,“这个课真好啊,但是好到让我有点难过……”
我还记得她说这句话时候,眼神里闪烁的光,特别想分享给你们,希望也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PS,今年的亲近母语论坛举办的语文课,我一如既往给大家申请了名额,感兴趣的朋友记得拉到底部看一看报名通道哦
---下面把笔交给Ada---
去年秋天,我去听亲近母语的“闪光的语文课”。
我有很多次忍不住羡慕:如果此刻坐在这里的是小时候的我,那该多好啊!
回想自己与语文初识的岁月,并不是那么愉快。课本上划线的每一个句子,我都能倒背如流,却从来没有一个字,像现在这样撞进心底,荡开涟漪,留下许久的感动。
我心想,如果这样的感动,都能早一点发生,也许我就能早一点尝到语文的甜头,早一点受到文学的滋养和照亮,而不是被动地、每一天和语文互相较劲。
开幕式上,来自新疆的丁羿老师讲述着他的教学故事——《一个人的世界在书架上》
图源:亲近母语摄+丁羿老师的PPT
他说,“和孩子们一起聊书,是一件超级浪漫的事情。”
而“浪漫”这两字,恰恰是这次语文课,给我的最大的触动。
我忽然意识到,我们陪孩子阅读的意义也正是如此:通过阅读,把这样的感动,这样的浪漫,早一点撞进孩子的心底,荡开层层涟漪。
01
大人都没有的感受,怎么传递给孩子
大人都没有感受,要怎么去传递给孩子们呢?
——这是现场的一个语文老师,关与“古诗教学”提出的问题。
是不是和我们带娃阅读时,遇到的困惑很像?
这位老师说:“我要教孩子们古诗,但不知道怎么的,好像是太过于熟悉了。床前明月光,我没有感觉;望庐山瀑布,我也没有感觉;明月几时有,我更没有感觉,那我要怎么让孩子们去感受呢?”
江南大学中文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博士黄晓丹老师的回答,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图源:亲近母语摄
她说,“我小时候背过的那些诗,我也没有感觉。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也是大人不如小孩的地方,因为我们的感受已经封闭了。
成年人的感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封闭的呢?
——从我们用同一种方式去背诵和理解古诗开始。
晓丹老师指出,现在很多老师(包括家长)都有一个习惯,拿到一首诗,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它去推远了看。
原本你和孩子离这首诗只有10米之远,然后你打开电脑先查一下诗人的背景,再查一下这个时代的精神,于是你就带着孩子来到了离这首诗50米远的地方。”
图源:自己拍的
“选到小学教材里的诗,大多是绝句。绝句啊,本就是诗人生命中偶尔出现的一个瞬间,一个片段。
有时候可能就是午觉睡醒了,看见窗外海棠花正好;有时候可能就是下过一阵秋雨,松间升起了明月,它描述的都是此时此刻,你看得见听得到的东西。
我们要相信,孩子们靠直觉就能够很好地去提取诗的核心,而不是非要某一种方式去感受。”
听到这段话,我突然想到,我们很多人在陪娃阅读时,其实也是这样啊。
我们跟孩子聊书,常常不是为了让孩子说而去提问;也不是为了与孩子分享而去交流。
好像我们都在期待,期待着一些能够证明孩子“读懂了,理解了”的东西。
期待本身并没有错,但它会让我们忽视了孩子最最直觉性的表达,那这样的“聊书”就会变成一把锉刀,一次次打磨掉孩子原本锋利的直觉。把他们渐渐变成一个“我也没有感觉”的大人。
怎么去感觉,如何聊感觉?郭初阳老师在讲古典散文《湖心亭看雪》时,有一句话,就激起了我一身的鸡皮疙瘩。
图源:亲近母语摄
其中一句,“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在读到“痕”时,他说:
“大家看痕的偏旁,它是一个病字框,其实它经常和另外一个字连用。” “——伤痕。” “我们可以去想一想,伤痕是什么样子的?” “结了痂以后,留在皮肤表面的那一条痕迹。” “首先,它颜色会有点不一样,然后呢?它可能会有点凸起。对吧。”
就是那一瞬间,“惟长堤一痕”,在我脑海里一下子具象化了!
就好像出现了一架无人机划过湖面,然后升到高空,带着我视角转换地去看到“长堤一痕”的景象,极其细微,但非常精确。
图源:自己拍的
原来古诗也好,儿童文学也好,文字里那些准确的,细腻的描述。对孩子们来说,就是最直接可感的素材、都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但我们常常只是眼睛看到了,嘴巴读过了,却很少去真正把感官放到这一个字一个词上去细细品味。
它其实并不需要家长有多少文学功底,拿黄晓丹老师的话说,“阅读是珍贵的弗洛姆的面包”。
家长能做的,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坐下来,真正地和孩子就眼前这一块面包,聊一聊你们彼此尝到的味道。
图源:亲近母语摄
这句话特别启发我!
我们对诗没有感受没关系,那不如去听一听第一次读这首诗的孩子们,是什么感觉。
也可以找一些我们自己读了仍然会有感觉的东西,然后跟孩子去分享、讨论这个感觉,珍惜这个感觉。
小学阶段的语文,就是在“你的感受”,“你看见的世界”,和“你用的文字”之间,不断地去做连接。
当我们谈论的多了,我们就知道,哦,原来感受是可以千差万别的,
同样是快乐,我可以有十多种方式感受快乐。
同样是悲伤,我就有十多种方式去倾吐悲伤。
当我们开始交流对自然,对生活的体察,甚至把它放到阅读中去品味,其实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我们感受的层次,和体悟的敏锐度,我想,就是阅读最大的魅力吧!
02
对话敞开,思维就能够敞开
但肯定有家长会想问的,只是分享就行了吗,只是停留在感受上就够了吗?
黄晓丹老师说,在感受这件事上,孩子是大人的老师,但大人依然有事可做。
孩子们的感受是精彩的,但也是凌乱的,有时候需要大人一起整理出来,形成一个知识成果。
黄睿老师的整本书阅读课,带孩子们读《西游记》,就展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以孩子表达为主的翻转课堂。
他提出了三个问题,然后把课堂都留给了学生。
图源:亲近母语拍摄+自己拍的(点击查看大图)
全程由一个孩子主持,全班孩子分组讨论,并举手发言的方式进行。
整堂课非常激烈,孩子们不断提出观点、找论证反驳。那样的课堂真的是鲜活,有趣,精彩!
而黄老师呢,没有讲一句大道理,只是退到了班级的末排,尊重,记录、梳理,和总结孩子们的表达。
图源:亲近母语摄,点击查看大图
(图上白色的字就是黄老师记录的学生的讨论)
这样的课堂,真的颠覆我认知的!
我意识到,连坐在我周围的老师们也都在交头接耳,发出一片窸窣的惊叹声。
后来就有老师提问了:“孩子们的思考是发散的,需要老师既要放得开还能接得回。我作为一个普通老师,对这样开放的课堂,是没有把握的。”
是啊,别说这样的设计对老师有很大的挑战。就是我们家长,如果每一次阅读都放开了和孩子聊,读上十本八本的,也很难说孩子在思考上、在阅读理解上,会有什么收获吧?
黄睿老师的下一句话,就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
图源:亲近母语摄
他说,“我在给孩子们布置这个阅读的时候,给他们做了一个阅读单。阅读单上面有个设计,就是他写完之后,要给小组内的另外一个组员去做一个评论,而不是评价。而另外一个组员看到有什么亮点,就要给它打上一个星星,或者有什么地方想要反驳和补充的,就给它画起来,做一个对话。
就是希望孩子们意识到,我所有的思考都不是给老师看的,也不是给我自己看的,而是为了交流,我的观点对错好坏,不是由某个权威来评定,而是我们一起来讨论。这就会促使他们去想得更深。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课堂。
图源:亲近母语摄
黄睿老师说:“当我们给孩子舞台和空间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其实是可以非常成熟和有深度的。”
是啊,对老师来说实施这样的课堂,仍有很大的难度。
但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倒不失为一个很好思路,因为我们并不需要把阅读当成一节语文课去上啊。
我们读四大名著,读古诗,读课本上的散文,真不敢说自己就比孩子知道得更多,更深刻。
不如就把话题交给孩子。咱们就当回一个学生,当成他们的组员一样,跟孩子去对话,和他们的心灵去交流。
“我觉得是这样啊,你听听看,如果你有不同意见,可以用你的理由反驳我。”
在阅读中,我们和孩子一起穿越一本本经典,敞开了各自的人生经验和内心世界,去不断碰撞,于是,感受丰富了,思辨建立了,对文学的热爱也燃烧了起来。
图源:亲近母语摄
03
把炉子升起来,把酒煮沸
文章的最后,我特别想分享郭初阳老师在讲《湖心亭看雪》时说的一段话。
他说:“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个学生都是孤独的,他原是冰凉的,大雪三日的,然后撑着一只小船,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在那里飘荡。
而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应当就像在亭子里的那两个金陵人一样。早早的,在他之前就来到那个地方,架好了炉子,点起了柴火,把酒温也起来。然后在岸边等着,循循善诱地说“来来来”,等来了以后,强拉他来。
——哪怕他不愿意,也拉他进来。让他热起来,然后大家一起燃烧起来。
图源:亲近母语摄
当时这段话,一下子就戳到我了。
这几年,跟着大J 做阅读推广,到后来看着她顶着压力和亲近母语团队一起打磨“阅读营”,这一路,我们看到她面临过很多很多的“困难”和不解。
作为团队的小螺丝钉,一度也小声嘀咕,“啊,市面上明明有那么多‘速效的’、所谓‘立竿见影’的甩手课,别的不说,可能卷面上真能马上多几分,可你为什么偏要死磕这么难且长的一条路啊。”
而今天,我终于知道了,阅读的目标从来不是为了那几分,而是真正让孩子学好语文,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翅膀,带着他们去领悟这世界的一切奥秘。
图源:自己拍的
诚然,阅读是有门槛的,门槛就在,我们和孩子踏入这一步之前,抬头望望——我离那个目标,还有好远的路要走啊。
但当你真正踏进来了,走上一步台阶,就会发现,往前的每一步,都有无限的风光,引着你痴痴地往上走。
也许,大J想要做的,就是那个湖心亭上的金陵人。
——自己先沸起来,然后,带着我们每一个家长,去成为那一个金陵人。
把炉子升起来,把酒煮沸,在冰天雪地里吸引孩子们围过来。
然后我们的热情一起被点燃,大家都成了痴痴的人。
读这篇笔记的时候,我有点被触动,就像小伙伴说,是有遗憾的。遗憾的是“小时候的我,没来得及被这样的语文课照亮”。
但在论坛上,我也看到了从全国各地来上“语文课”的一线老师们,每个人脸上都有一种求知若渴的眼神。我相信这样的课堂正在走向每一个角落,照亮更多的孩子。
现场认真做笔记的老师们
图源:亲近母语拍摄
也许这还需要时间,但至少对我们家长来说,通过这样一堂课,真正了解如何让孩子爱上语文,就已经足够值得。
今年的4月18日-4月20日,第十九届儿童阅读论坛,也将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主题为“AI时代的儿童阅读”。
我依然会穿过秦淮河的烟雨赴约,也想邀请你们一起去听。
地点:南京人民大会堂(交通食宿费用全部自理)
时间:4月18日-20日(周五、六、日)
报名费用:论坛为大J粉丝特别保留线下早鸟价1080元/人,没有时间奔赴现场的,也给大家开放了线上课480元/人
咨询及报名方式:请扫描下图二维码进入报名通道和咨询老师
【报名入口】
▽扫这里▽
【咨询文文老师】
▽扫这里▽
要提醒的是,这种形式的论坛更多是面向一线老师的,两天半的议程也非常烧脑,对家长来说,是有一定门槛的。所以不希望大家一时上头,如果时间比较紧张,或者没有信心接收这样的认知轰炸,不建议大家报名。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重视语文,尤其是这几年在AI冲击下,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多问题想要求解;又或者像我团队小伙伴一样,心底藏着“未曾被语文照亮”的遗憾,那欢迎你来,我在南京等你。
正在团
搜索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