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0日,为阻击救援锦州的国军“东进兵团”,东野四纵在塔山构筑防线,塔山阻击战由此打响。

由于打了两天都未能突破四纵防线,国军于12日调整了部署,并在13日采取新的战术发起进攻。

而国军这个新打法一度让四纵无比惊讶,之所以惊讶倒不是被吓住了,而是使用该打法的敌人,个个透着“古怪”。



一、塔山防线岌岌可危

塔山阻击战开打后,四纵在前两天打得相当艰苦。

首先是国军抢先发起了进攻,在10月10日凌晨4时,国军暂62师的三个营,就趁着夜色掩护,顺着从落潮后露出的一块沙滩,向塔山防线最东边的打鱼山阵地发起了进攻。

由于通往这里的路在白天时都在水下,所以该处只有四纵的一个班,并且还在修建工事,因此猝不及防下,该处阵地很快被敌人占领,不仅如此,附近的高家滩阵地也被敌人攻下。

好在随着天色变亮,潮水也升了起来,直接导致占领此处的敌人成了“孤军”,四纵12师34团迅速出击,最终夺回了阵地。

但这只是开始,等到天亮之后,塔山防线的正面阵地,迎来了国军极为猛烈的进攻。

此时指挥国军进攻的,是敌54军军长阙汉骞,本来攻打塔山的总指挥是侯镜如,但为确保万无一失,因此侯镜如奉命前往唐山调兵去了,所以老蒋就授意阙汉骞暂时担任进攻塔山的指挥。

阙汉骞这个人向来狂妄,觉得凭手里的部队完全能拿下小小塔山,所以这才不等侯镜如调来援兵,提前发起了进攻。

而他的战法很简单,那就是开战后,从塔山正面先用重炮进行狂轰滥炸,然后步兵冲锋,虽说这战术算不上先进,但架不住国军重炮火力凶猛,开战后还让阙汉骞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由于国军的轰炸烈度极高,因此四纵刚修好的工事,差不多都被摧毁,炮声隆隆之下,一时间铁轨翻飞、枕木破碎,地堡、掩体基本被炸毁。

连续炸了多半个小时后,阙汉骞从望远镜里看到四纵的阵地没啥动静,就认为这几千发炮弹下去,一定把四纵打懵了,所以马上下令,要求手下的暂62师主力,率先发起进攻。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阙汉骞的自私了,暂62师原本是新6军的部队,1948年2月被东野全歼在法库之后,该部又进行了重建,然后就划给了阙汉骞的54军指挥。

也就是说,暂62师不是阙汉骞的嫡系部队,正因如此,阙汉骞才会让该部率先冲锋,说白了就是拿这支部队当炮灰用。

此外,同时发起进攻的白台山阵地,阙汉骞派出的是侯镜如的62军151师,总之就是,第一波次的冲锋,阙汉骞愣是没舍得让自己的54军上。

这种把自己嫡系藏起来不用,而把别人当炮灰的做法,自然令暂62师和151师的士兵不满,这么一来,发起进攻后,国军的气势上就已经败了三分。

而四纵的阻击部队正是利用了敌人这点特征,尽管大部分工事都被炸毁,但尚有部分残缺掩体,四纵的战士们在敌炮火猛烈时,先尽可能的藏在掩体之中(当然不可避免会有伤亡),耐心的等着敌人发起冲锋。

而在敌人发起冲锋后,战士们也没有第一时间出来,而是一直看到敌人距离阵地只剩下2 、30米的时候,果断开火。

除了开火射击,战士们与敌人又拼起了手榴弹和刺刀,本身敌人被猝不及防间的射击打的就有点措手不及了,又看到四纵的战士们如杀神一般从战壕里跃出,更是吓得肝胆俱裂。

很快,冲锋的敌人中就开始出现转头逃跑的现象。

靠着这样的战术,以及不畏牺牲的精神,四纵在防御工事大多被摧毁的情况下,于10日当天分别打退了敌人的七次(白台山阵地)、九次(塔山阵地)进攻。

而国军这边,尽管在10日当天疯狂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塔山防线。

到了次日,也就是11日,国军又早早的从正面发起了进攻,与昨日不同的是,国军这天加强了火力轰炸,陆、海、空三方朝着塔山阵地疯狂倾泄炮弹,以至于塔山地表的泥土都被炸松了好几尺。

同时,阙汉骞也把自己54军的主力第8师派了上来。

在国军极为猛烈的进攻下,接近中午时,国军54军第8师的先头部队,更是占领了塔山村村边的几座房子。

一时间,塔山防线岌岌可危,随时都有被敌人突破的危险。



二、莫名其妙的第三天

尽管最终四纵把敌人又打了回去,并在11日这天不惜代价牢牢守住了防线,但由于国军连续两天高烈度的持续进攻,四纵的防线已经是残破不堪。

与此同时,敌人的援兵也已到来,就在11日下午,侯镜如带着华北国军精锐95师(该师号称“赵子龙师”)等部队抵达葫芦岛,并在黄昏时进入塔山一带。

所以,如果国军照10日、11日这种烈度,在12日持续不停的打,那么四纵的防线还真是相当危险。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12日这天,国军居然停止了进攻,也就是说,这天无战事。

之所以如此,与11日晚上侯镜如召开了军事会议有关,在抵达前线后,侯镜如召集阙汉骞以及老蒋派来的督战官罗奇,还有几个国军高级将领开会,目的是把11日和12日的进攻情况进行汇报,商量商量接下来咋办。

会议上,阙汉骞先把把两天的进攻和损失情况一一汇报,而在听完后,面对整整两天却未能前进一步的局面,侯镜如就问在座的人,接下来怎么打?

经过讨论,当时的意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以阙汉骞为主的几个人提出来的,在他看来,既然从正面打了两天都未能突破,说明东野防守的决心十分坚决,想突破怕是很难,所以,与其继续在正面做“无用功”,还不如另辟蹊径。

具体的方案,是以一部继续在正面吸引东野的注意力,而兵团主力则从塔山两侧找地方迂回过去。

毕竟此次国军东进兵团的目的是驰援锦州,而塔山距离锦州并不远,只要迂回过去冲到锦州,那就算完成任务了。

严格来讲,阙汉骞的这个方案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但问题是,包括侯镜如、罗奇在内的其他人,均不同意。

尤其是罗奇,由于95师是他的起家部队,如今也已经到了塔山,因此他就相当自信,认为应当一鼓作气继续从正面冲击。

并且罗奇还表示,接下来的进攻,由95师担任主力。

由于罗奇是老蒋派来的,因此他的坚持自然没人敢反驳,所以最终国军就定下了由95师继续正面冲击的方案。

实际上这个方案,对四纵来说是相当不利,两天下来,尽管守住了阵地没让敌人前进一步,但由于敌人的狂轰滥炸,阵地防御工事被摧毁多数,并且根本来不及修。

四纵的战士们不缺乏拼死守住阵地的勇气,但缺乏的是修复阵地的时间,如果防御工事不修就继续阻击,伤亡将会更大。

结果,就在国军这边定下由95师担任正面主攻的方案后,罗奇提议,12日休战一天,让95师仔细查看阵地态势,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就这样,12日这一整天,塔山前线出现了“特殊”的平静,而这种平静,也让四纵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这天,战士们一边抓紧修缮被损毁的工事,一边总结前两日的经验,同时把兵力部署进行调整,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而到了13日,也就是塔山阻击战的第四天,当国军95师发起进攻后,其“古怪”的战法,着实令四纵相当惊讶。



三、古怪战法

95师用了什么战法呢?其实说起来,也是该师的老传统了。

95师最早是一支地方部队,之后经过多次转隶,期间罗奇曾担任过多年该师师长,进入解放战争后,该师隶属于国军第62军。

在罗奇任该师师长期间,曾对该师进行了极为严格的训练,包括且不限于从战术到进攻方式,经过调整,该师战斗力直线上升。

而该师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具特色的战术,就是“万岁冲锋”。

所谓万岁冲锋,其实也叫“波浪式”冲锋,简单点说,就是部队以团为单位,每个团在进攻时分为三个波次,用一个营为一波。

到了开打后,第一波次发起冲锋,步兵带足手榴弹,同时轻重机枪集中使用,用堆人的方式进攻。

而当第一波次受挫或者损失较大时,第二波次怎迅速接上去,以此类推。

其实说的更简单点,95师这种冲锋方式,就是“敢死队”式的冲锋,而在塔山之战中,该师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除了是该师的老传统外,国军的督战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在95师发起冲锋后,士兵的背后就是端着冲锋枪的国军督战队,这些人咒骂着驱赶那些试图后退的士兵继续往前,为了不被督战队打死,这些士兵们只能硬着头皮冲击四纵的阵地。

由于95师的拼死冲击,甚至还会把已战死的士兵尸体当做活动掩体进行推进,就让四纵的战士们着实吃了一惊,来东北也有几年了,与国军交手也有多次,但这么凶猛,这么不计损失、不惜生命的进攻,还真是相当少见。

但惊讶归惊讶,四种还是牢牢的挡住了95师。

能挡住疯狂进攻的95师,四纵战士们不畏牺牲的勇气自然是最重要的,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

95师这种进攻方式,若是放在抗战时期或者更早,也就是我军整体火力还比较弱的情况下,可能还会起到一定效果。

但问题是,此时已经到了1948年,并且95师面对的还是东野的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有五大野战军(西野、中野、华野、东野、华北野),这五大野战军,战斗力各有千秋(受环境和条件影响,在此不展开讨论),但若论火力水平,东野应该是最强的。

而为了阻击国军“东进兵团”,东总更是加强了塔山防线的火力,其中,用于打击国军正面冲击部队的,是以60炮和轻重机枪混编而成的火力阵型。

不仅如此,在12日休战的那天,四纵为了加固塔山防线,更是又调来了16挺重机枪、49挺轻机枪、数十门各种身管炮和迫击炮

在这种火力配置下,再去看95师的所谓“万岁冲锋”,完全就是“不合时宜”。

当然,四纵在13日当天,为挡住95师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当天伤亡的人数是第一天的三倍还多,同时也是整个塔山阻击战期间,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天。



到了14日,东野发起锦州总攻,而国军的进攻愈加疯狂,但在四纵的顽强阻击下,直到敌95师被打残(仅剩三个营),国军也未能越过塔山一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