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正是春天走到一半儿的时候,暖和劲儿上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会儿呢,天气也像小孩儿脸,说变就变,湿气也慢慢重起来。三月初四这个日子,它前后挨着两个挺重要的节点:一个是上巳节(三月三),古时候人们要去水边洗洗涮涮,叫“祓禊(fú xì)”,希望能洗掉晦气,清清爽爽迎春天;另一个就是清明节,祭祖扫墓,缅怀先人,同时也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时候。所以啊,三月初四这天,虽然自己不是啥正经大节,但处在这么个承前启后的当口,老辈人就觉得,有些事儿得注意点儿,图个顺当,讨个吉利。
要说这三月初四,单独看可能没啥特别的仪式。但它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里,位置挺微妙。它就像春天乐章里的一个过渡音符,连接着上巳节的除秽迎新和清明节的慎终追远、生机勃勃。
聊聊上巳节。这节日起源可早了,最早是古人觉得春天来了,要去河边洗个澡,用兰草香汤沐浴,把过去一年的不顺和病痛都冲走,这叫“修禊”。大书法家王羲之不是写过《兰亭集序》嘛,“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说的就是这个。不光洗澡,古人还会在水边饮酒嬉戏,称为“曲水流觞”,把酒杯放在漂流的水上,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作诗,风雅得很。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据说这天妇女们会佩戴用荠菜花做成的头饰,既是装饰,也取其吉祥之意。
再说说清明。大家熟,祭祖是头等大事,表达孝心。但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候。所以清明既有思念的沉静,也有春回大地的喜悦。古代还有“寒食节”的习俗,通常在清明前一两日,要求禁火冷食,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虽然现在寒食节的习俗淡化了,但清明吃些冷食或提前准备好的食物,在某些地方还保留着痕迹。比如吃青团,就是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做的,里面包上豆沙或咸蛋黄肉松,是典型的时令点心。
三月初四,正好夹在中间。有些地方的老说法认为,这几天阴阳之气交替比较活跃,人的身体也容易受影响。比如,有的地方觉得这天不适合出远门,因为临近清明,野外露水重、湿气大。还有的地方讲究这天说话要和气,不能吵嘴,怕招来一年的不顺。甚至有传说,这天是某些神祇出巡的日子,要谨言慎行。这些细节,其实都反映了古人那种“顺天应时”、小心驶得万年船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日子里,提醒大家有几件事“不碰”,也就不难理解了。
牢记“3不碰”:老祖宗的健康智慧
好了,说重点,老话里说的“3不碰”,到底是哪三样呢?其实各地说法可能略有出入,但核心意思都差不多,是提醒咱们在这个时节要注意身心调养,避开一些可能带来不适或不顺的事情。
1不碰“闲气”—— 心平气和,少生闲气
说的是啥:就是别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生气、吵架,别跟自己较劲,也别跟别人置气。保持心情舒畅,乐乐呵呵的。 为啥这么说: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讲究个“生”字。人的肝气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变得旺盛,人就容易急躁、发火。老话说“气大伤身”,心情不好,吃啥都不香,干啥都没劲,还容易影响身体。尤其是在这种节气转换的时候,保持心态平和,比啥都重要。你想啊,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心里敞亮,这日子能过得不顺心吗?所以,遇事儿多想想开,少钻牛角尖,这“闲气”咱不碰。比如邻里之间因为门口堆放杂物拌了几句嘴,或者夫妻俩因为晚饭吃啥闹别扭,这些小摩擦,在这天就更要提醒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和气才能生财,也能生健康。
2不碰“阴湿地”—— 避开潮湿,防范外邪
说的是啥:尽量少去那些阴暗潮湿、不通风的地方久待。比如刚下过雨还没干透的草地、山谷深处、地下室,还有临近清明,有些人可能会说晚上尽量少去墓地附近溜达。 为啥这么说:春天虽然暖和了,但雨水也多,空气湿度大。湿气重的地方,容易让人感觉身体沉重、不清爽,关节不舒服。而且,阴暗的地方阳气不足,老辈人觉得容易沾染不好的东西。从实际角度看,潮湿环境确实容易滋生细菌,对身体不好。临近清明,野外露水重,晚上凉,去这些地方也容易着凉感冒。所以,多晒晒太阳,多待在干爽通风的地方,避开那些“阴湿地”,身体才更舒坦。想想看,周末想去爬山,如果刚下过雨,山里雾气昭昭,小路泥泞湿滑,那就不如改天再去,或者选择阳光充足、地势较高的地方走走。
3不碰“旧物堆”—— 勤加打扫,除尘纳新
说的是啥:指的是家里堆积太久、落满灰尘的旧东西,或者说是不及时清理的杂物、垃圾。提醒大家这天或者前后,该拾掇拾掇屋子了。 为啥这么说:春天讲究除旧布新。家里堆太多旧东西,显得杂乱,影响心情不说,也容易积攒灰尘、滋生虫螨。从传统观念看,旧物堆积象征着“停滞”,不利于迎接新的好运气。把家里打扫干净,扔掉不需要的东西,让阳光照进来,空气流通起来,整个家都显得亮堂、有生气。这不仅仅是搞卫生,更像是一种仪式感,把过去的“尘埃”扫掉,清清爽爽地迎接接下来的好日子。比如阳台上堆了半年的旧报纸、纸箱子,或者衣柜里好几年没穿过的旧衣服,趁着春光好,整理整理,该处理的处理掉,家里清爽了,心里也痛快。
这“3不碰”,听着是不是挺实在?老话儿传下来,是提醒,不是束缚,它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要调理好情绪,要注意环境对身体的影响,要保持生活空间的清爽。
避开晦气,也要吃点福气:春日食单添吉祥
光知道不碰啥还不够,老辈人也讲究通过吃点好东西来给自己加加油、添添福。虽然主题是“3不碰”,但顺应时节吃点有寓意的菜,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嘛。这几样春天的好食材,不妨做给家人尝尝:
1荠菜(Jì Cài)—— 聚财纳福
好彩头:春天头茬鲜嫩的野菜,名字谐音“聚财”,吃了它,就像把春天的财气、福气都请进门。荠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味道清香,是春天不可多得的美味。
简单吃: 荠菜豆腐羹
用料:新鲜荠菜一把,嫩豆腐一块,水淀粉适量,盐少许,香油几滴。
步骤:荠菜洗净焯水,捞出过凉水挤干,切成碎末。豆腐切小丁。锅中加水烧开,放入豆腐丁煮一分钟,加入荠菜末搅匀,再次烧开后,淋入水淀粉勾薄芡,加盐调味,出锅前滴几滴香油即可。
2春笋(Chūn Sǔn)—— 节节高升
好彩头:“雨后春笋”嘛,代表着生机勃勃,节节向上。吃了它,盼着日子、事业、学业都能蒸蒸日上。春笋口感脆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消化。
简单吃: 油焖春笋
用料:新鲜春笋几根,生抽,老抽,白糖,食用油适量。
步骤:春笋剥壳洗净,切滚刀块,放入沸水中焯烫几分钟去除涩味,捞出沥干。锅中倒油烧热,放入笋块煸炒至边缘微黄。加入适量生抽、少许老抽(上色)、白糖和少量清水,翻炒均匀。盖上锅盖,中小火焖煮几分钟,待汤汁浓稠,笋块入味即可出锅。
3韭菜(Jiǔ Cài)—— 长久兴旺
好彩头:韭菜割了还长,生命力旺盛。“韭”谐音“久”,寓意长长久久,不管是感情、健康还是财富,都盼着能长久。韭菜有独特的辛香气味,能增进食欲。
简单吃: 韭菜炒香干
用料:韭菜一把,香干几块,盐,生抽少许,食用油。
步骤:韭菜洗净切段,香干切成条状。锅中倒油烧热,先放入香干条煸炒至表面微黄。倒入韭菜段,快速大火翻炒,待韭菜变软。加入适量盐和少许生抽调味,翻炒均匀即可出锅。注意韭菜不要炒太久,保持翠绿口感。
4香椿(Xiāng Chūn)—— 椿萱并茂
好彩头:香椿是“树上蔬菜”,春天特有的美味。古语有“椿萱并茂”之说,椿指父亲,萱指母亲,吃香椿寓意父母健康长寿。香椿独特的香气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简单吃: 香椿拌豆腐
用料:新鲜香椿芽一小把,嫩豆腐一块,盐,香油。
步骤:香椿芽洗净,放入沸水中焯烫一下,待颜色变绿立即捞出,过凉水后挤干水分,切成碎末。嫩豆腐用勺子压碎,或者切小丁。将香椿末和豆腐碎(或丁)混合,加入适量盐和香油,拌匀即可。简单清爽,保留了香椿的原味。
你看,这些菜都是春天当季的好东西,做起来也不复杂。在注意“3不碰”的同时,吃点这些寓意吉祥的菜,心里是不是更踏实、更美滋滋了?
聊了这么多,不知道您咂摸出点儿味儿没有?这些老话儿、老讲究,其实不是让我们变得缩手缩脚,而是提醒咱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习惯。日子要过好,身心都得顺溜。
“3不碰”的核心,无非是关照我们的情绪健康、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心平气和,少生病;注意保暖防潮,身体棒;家里干净整洁,心情好。这些道理,放到今天来看,一点都不过时,反而越来越重要。它们不是硬性的规定,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提醒我们在季节交替、气场转换的特殊节点,多一份小心,多一份关照。
在这个忙忙碌碌的时代,我们可能没法完全遵循老规矩,但可以理解其中的智慧。比如,提醒自己少发脾气,多沟通;天气变化时注意添减衣物,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把老祖宗的经验,变成我们关爱自己、关爱家人的具体行动。听懂老话里的温度,过好眼前的日子,就是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