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朱雯

“智能具身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千行百业投入应用,但是我们发现非常缺少有经验的高质量的现场工程师,这些工程师要会安装、会维修、会服务,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这已经成为企业一个非常迫切的需求。”

提出这个产业“痛点”的正是上海一家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而在上海电机学院和上述企业联合打造的联合实验室里,一批优秀的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正在带领学生们共同探索一条培育卓越现场工程师的改革之路。

3月29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会暨上海电机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推进会在上海电机学院召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试点高校发布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并与企业签约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正式启动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作为首批试点高校,这5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高校,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精准对接,提升试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级和水平。据悉,这项改革将逐步推广到全市高校。


会上,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王宏志介绍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方案。

根据方案,学校将依托产业需求优化招生选拔与培养方式,采用大量招生、按需编班的选拔与培养方式,按照“大一结束选专业、大二结束选产业、大三结束选企业、大四结束选职业”的培养路径,实现学生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以试点学院机械学院为例,学生在大一开展一个月的工程训练和企业认知实习,大二在校内工厂开展两个月的综合实验和专业实践教学,大三驻企三个月进行顶岗锻炼,大四驻企四个月开展毕业设计。通过驻企培养,学生还可考取工业机器人操作等企业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促进“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未来、学校将力争形成一批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改革成果,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引企入校,建设一批校企共建实验室,驻企建设,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工作站。

据介绍,目前,学校已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优质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现场工程师工作站”,这都将成为学校开展“四段式”集中实践教学的重要场域,让学生入驻到企业里,研究解决“真刀真枪”的问题。‌

在具身机器人场景应用联合实验室里,记者看到,来自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大一大二的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学习具身机器人装配、布线、调试、场景算法应用等一系列操作流程。


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常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传授知识,而实验室的项目化教学能让学生更多地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场景中,这对学生们在未来工作中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企业负责人也表示,通过建设实验室,企业在学校里搭建真实的应用场景,让学生参与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问题,接触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从而减少学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真实需求之间的差距。


就在前不久,在上海电机学院举办的2025届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会上,来自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领域里的100余家优质企业,纷纷找到了心仪的“未来员工”。不少企业表示,面对未来AI和机器人工业化的挑战,具备过硬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有一定实习经验,还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毕业生,已成为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成为企业的‘香饽饽’主要是因为这些毕业生具备职场‘即战力’。”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表示,“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高地,要努力围绕产业需求输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质量应用科研成果。”

未来,上海电机学院将紧密对接上海“3+6”产业体系及临港新片区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重点布局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及新材料、数字经济四大特色专业群。学校还专门成立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建立了“行业产业主导”的学科专业委员会管理机制。

此外,学校创新成立了三个中心: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旨在构建产业需求闭环响应机制;产教协同育人中心将作为对接企业、政府、行业及科研院所的重要窗口;学业指导中心则为学生发展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这些举措将有力支撑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