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 2024》正式出版发行。报告公布的 2023 年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多项权威榜单中,华中科技大学凭借突出的科技成果转化实力,位列全国第三。
报告由科技部和财政部指导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
自2018年起连续发布
是了解我国科技成果转化
总体进展的 权威资料
推动更多成果
从“书架”飞向“货架”
多年来
我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取得显著成效
在3月30日举办的
2025中关村论坛
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大会上
校长尤政院士作题为
“加强有组织科技创新
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
主旨演讲
对我校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的
具体经验和做法进行了介绍
一起来看——
尤政介绍,近年来,华科大在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生物医用材料、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领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100余项,项目总经费近20亿元,诞生了一批重要成果。
华科大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完善成果转化体系,多项领先技术实现成果转化,有力支撑了前沿科技发展。华科大坚持以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创新,久久为功,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
现场还举行了3个校企重大签约活动,华中科技大学与中海油服现场签约共建“石油测井装备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同攻关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中面临的高温热管理、微弱信号采集、液压系统可靠性重大技术挑战。
据悉,“千校万企”行动计划由教育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在2022年提出,利用5年时间,推动1000所以上高校支撑服务10000家以上企业高质量发展。我校是协同创新平台首批共创高校。
通过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价值实现
华科大的经验做法
还被写入报告中
向全国高校推介
01
构建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机制
培育技术转移转化服务能力
一是强化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依托校内外技术转移平台,充分整合学校科研和产业资源,围绕“成果端、需求端、平台端”,重点聚焦“光电子、医疗装备、智能制造”三个产业领域,通过构建市场导向的存量专利筛选评价、供需对接、推广应用、跟踪反馈机制,形成“专利质量提升-科技成果盘点-技术验证熟化-供需精准对接-转化孵化”的全链条运营体系,服务高质量专利的培育和转化,打通专利转化关键堵点,促进专利技术的转移转化,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重点企业合作通道搭建。学校在智能制造、光电信息、能源环保、新材料等新兴技术领域,全面开展“龙头企业对接计划”。通过积极接收企业咨询、调研企业科研实力、筛选真实需求、匹配校内技术团队等具体举措,形成企业需求库、人才库、成果库,2023年为100余家骨干科技型企业匹配技术需求近400余项,其中重点规模企业需求匹配200余项。
三是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信息化平台建设。学校通过打造全生命周期知识产权运营与成果转化线上服务平台,包含成果库、专家库、需求库、产业库、创投库,将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运营融入平台,形成全链条的管理服务平台。
02
多渠道盘活成果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价值实现
一是梳理盘活科技成果。2023年盘点学校成果100余项,梳理国家重点计划、科技奖励项目,构建重大科研项目的成果库。通过“华中大技术转移”微信公众号、应用技术研究院官网、校友会、技术交易会、项目路演、技术沙龙等多渠道推介,成果浏览量超5万人次,单个成果浏览量最高达4000次。
二是主题技术创新实力洞察。利用产业链的技术分支信息对学校专利聚类,绘制知识产权创新图谱,洞察学校在产业赛道上的科研布局、产出活跃度、人才实力、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潜在合作对象等,有组织整合学校创新资源,主动对接重点企业。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自动驾驶、新型显示、氢能、医疗康复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及氢能等20余个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全景洞察图谱。
三是可转化项目验证培育。组织实施“医工装备概念验证计划”2023年首期项目征集活动,通过对基础研究成果的概念验证,遴选发现可产业化的成果并进行培育,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征集首批医工交叉概念验证项目40余项,立项5项,每个项目给予30万-50万元项目支持,助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为实现高水平
科技自立自强
贡献高校力量
华科大重任在肩,奋勇向前!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华中科技大学”,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