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王羲之为什么不写大字”

“苏轼在线发疯,回应为何一路被贬”

“李时珍改行做赛博中医”……

最近,一场名为“回答我”的AI创意风暴席卷社交平台。历史人物突破时空,以方言金句频出,网友们在“被老祖宗训话”的欢乐中,感受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科技的力量让时空的错位,以表情包和方言联结,在乍暖还寒时节,“暴躁的老祖宗们”成为今年文旅圈的第一个爆梗。各行各业的“老祖宗”们化身为“暴躁哥”“暴躁姐”,对现代人发出严厉的质问:宋徽宗在视频中反问“瘦金体不好看吗?”,唐伯虎以“怼人”姿态回应“不务正业”的质疑……结合人物自身经历和历史事实,配上情绪化的表达方式,这种风潮从江南水乡蔓延至西安城墙、敦煌石窟,结合各地丰富的历史底蕴持续创作。部分网友表示对这种内容“上瘾”,真诚地和历史对话,呈现出的文化景致各有千秋。

AI技术的“历史人物复活”潮流,显然满足了当下人们的娱乐需求,契合了快节奏生活中的“快文化”消费趋势。这类短视频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成为年轻人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新形式。

谁都未曾预料,AI能赋予古代人物以“生命力”,并且打破时空界限,使历史与现代人产生互动。然而,如何平衡娱乐性与历史文化的严肃性,依然值得思考。

譬如,娱乐化表达固然能拉近历史与年轻受众的距离,但若仅停留在“好玩”层面,可能会忽略历史背后的深刻意义。在享受技术带来的趣味与娱乐之余,人们也应深度思考:如何将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知识以暴躁方式进入脑子”固然有趣,但如何在娱乐化表达中保留文化的厚重感?现代人既要“知新”,也不能忘记“温故”。

一方面,过度娱乐化可能导致对历史的误读或误解。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复杂性在娱乐化表达中容易被简化,观众可能无法形成完整而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过度依赖AI生成内容,可能削弱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自主探索兴趣。文旅和教育部门都应考虑如何在娱乐之外,引导观众深入了解历史与文化,而不仅仅停留在“暴躁表演”上。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AI的价值始终取决于人类本身。此刻,人们或许更应该思考:这种现象是短暂地流行,还是能够持续成为文化传播的方式?未来,或许人们还将看到更多历史人物通过AI与现代人展开深度“对话”,不仅仅是发出“灵魂拷问”,还能够提供智慧和启迪。

当数字分身取代纸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的精神密码更应得到完整传承。能回答未来的,从来不止于技术,而是对历史真正的理解与敬畏。(苏醒)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