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白第62篇原创笔记

前言

昨天刷到一条短视频,内容是对苏州交通的调侃。

有人说,在苏州买车,转向灯是选配;

有人说,苏州交规只有一条:红灯停;

还有人说,苏州没有机场,但苏E苏U车主全是机长。

每天开车70公里的我,早已对这些情况司空见惯。

但观察了很多同事的开车风格后,我倒是领悟了一点:

职场上,永远不要成为“龟速开车”的人。

01 慢不等于安全,龟速自身就是一种风险

2006年,我刚拿驾照没多久,有一次,被叫去送领导开会。

开到半路,正自我感觉良好时,领导开始吐槽:

“你没事带一脚刹车干嘛?你挂着空档为啥还踩着离合器?绿灯不踩油门赶紧走,等着交警请你吃饭?”

我心想:你是领导你说啥都对,我新手开得慢还不是为了安全?

开完会后,他坐上驾驶座,让我好好看着学着。

回去路上,他行云流水的驾驶技术,我倒是没啥印象,无非手熟而已嘛。

但他说的一句话,我铭记至今:

“你记住,开得快能集中注意力;但开得太慢反而容易影响别人,引发风险。”

将近20年后,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在职场的含金量。

一个边慢悠悠开车,边刷短视频的人,别指望他的精力能专注在工作上;

一个明明限速80却开着50码还并排占道的人,别期待他会懂团队合作;

还有那种绿灯了也不踩油门,缓慢起步的人,时间观念往往接近于零。

他们嘴上标榜“安全”,追崇“谨慎”,深深影响别人却不自知,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私”。

生活中,我并不排斥和这类人做朋友;但在职场上,我绝对不敢放心把后背交给这种队友。

02 职场上,效率永远优先

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慢工出细活。”

于是,不少人追求“谋定而后动”,领导布置任务时,他们永远需要“再想想怎么做”;同事推进项目时,他们总是会说“先等客户的反馈”。

甚至别人催促时,他们也会慢条斯理的说“欲速则不达”,却完全不在意那句话的原文是:

“只要不限辰光,慢工出细活,一定的道理。”——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

然而,职场哪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消磨?

很多时候,职场如战场,战机稍纵即逝,效率才是永远摆在第一位的。

多年前做销售时,公司规定,去外地出差必须先申请,层层审批后才能预支费用。

有一次周五临近下班时,产品出现突发情况,客户要求我们第二天就去现场处理。

当时已来不及走流程,我和同事自行垫付了所有出差费用。回去后,财务部以缺少手续为由拒绝报销。

为此,两个部门经理,将官司打到了总经理面前。

据说,面对两个心腹爱将,总经理没有纠结对错,而是说了一句后来在公司广为流传的名言:

“你们两个部门都在快车道,安全当然重要,但你们也没有慢的资格。”

就像现在很多人吐槽,客户要了8版方案,最后定下来的,却还是第1版。可见,慢工或许能出细活,但职场的关键永远是:先出活。

03 敢于换档超车,才能掌握快慢原则

开过手动档车的朋友,应该都懂这个技术:

想超车时,降低档位,反而能爆发更强的动力。

前段时间读到《人民日报》的一段话:

记住,你可以摸鱼,可以不卷,但别真的“菜”,需要自己独当一面的时候,要让别人服气;
你可以内向,可以慢热,甚至可以不合群,但轮到你上台发言时,一定要勇敢。

在我看来,开慢车,本身没有问题。

但沉迷于龟速的自我陶醉,本质上就是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职场上,一定要明白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可以慢,才能游刃有余的掌握方向盘。

就像开车,最好的速度,永远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踩油门,什么时候该踩刹车。

写在最后

电影《飞驰人生2》有一句台词:

“人生就像赛车,有时候需要冲刺,有时候需要刹车,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平衡。”

职场既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也是一场考验技术的拉力赛。

两者有一个相同的关键点,就是:

懂得保持自己的节奏,而不是一味求慢,求稳。

共勉~

感谢你读到这里,想必我的文字让你有所感触。

欢迎你点个关注,让老白有机会见证你的进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