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30日)上午,2025上海长江半程马拉松在崇明陈家镇自行车主题公园鸣枪开跑。此次比赛不仅是一场比拼速度与耐心的竞技,更是一场融合前沿科技与“无废”理念等元素的盛会,向跑者和观众们呈现了一场精彩、多元的马拉松赛事。

融入无废理念 打造生态赛事标杆

崇明正在创建“无废城市”,此次赛事正是一次生动实践。参赛者和市民、组委会共同参与,让环保行动贯穿半马比赛全程,以赛事流量提升“无废城市”建设“绿色”含量。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跑者自备水杯,身体力行地减少固体废物产生。大部分跑者都自觉将雨衣、饮用水杯等物品放入沿途的垃圾箱,而观赛者们也同样如此,展现出较高的环保意识。据悉,赛前,组委会便广泛宣传并在有关媒体平台发布了文明参赛、观赛的倡议书,引导跑者和观赛者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环境,大家积极响应,以实际行动守护这片绿色家园。

此外,现场还有一批环保志愿者,他们及时清理会场和赛道的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助力“无废赛事”的打造。


为了让“无废”理念深入人心,组委会还与环保企业“爱回收”合作,在现场设置了多台“爱回收智能回收机”。参赛选手、工作人员以及市民们纷纷将塑料瓶、纸杯等废弃物投入回收机,通过扫码投递,大家都领取到一枚由再生塑料瓶盖制成的专属纪念奖牌。这块再生纪念奖牌,不仅是对跑者参与低碳行动的肯定,更是一份独特的环保记忆。

在赛事各个角落,一些变化悄然出现。在主赛场和赛道沿线首次设置干湿分离垃圾桶,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其中,如香蕉皮、橙子皮等有机垃圾将被送往处理站发酵为“春泥肥”,用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土壤改良。该举措构建起“分类-回收-再生”的“无废赛事”闭环,生动诠释了崇明“让垃圾消失于无形”的城市哲学,为“无废城市”创建贡献了力量。

科技赋能赛事 构建智慧化新场景


“这台机器人有点酷!”赛事起跑前,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全球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闪亮登场。它在现场不仅进行了赛道试跑,还与选手和市民们挥手互动,为赛事智慧化场景开启了崭新的篇章。活动现场,精心设置的机器人展示区吸引了无数目光,选手们与市民纷纷上前与这位未来感十足的新伙伴合影留念。


据了解,本届赛事还引入AR导航、可视化GPS定位系统,实现指挥中心与赛道医疗救护人员、设备的实时连接,为参赛选手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一旦选手遇到突发状况,我们通过大屏幕,便能迅速锁定急救车的位置,并立即调度最近的救护车前往救援,确保选手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组委会工作人员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赛事期间,上海移动崇明分公司首次运用人流热力图智能分析系统,为赛事的指挥调度、人流管控与应急响应提供了全方位的赋能。据公司负责人介绍,此次比赛赛道跨度长、观赛点位分散,传统的人流监测手段难以实现全维度动态感知。为此,上海移动崇明分公司深度对接区公安分局信息化解决方案需求,打造“人工智能+人流热力图”平台。


该平台投入使用后,为赛事指挥者打开了一幅“全屏地图”。依托AI算法和大数据技术,平台上会出现赛区人流变化情况,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体育+科技”为引领,通过这一系列新科技应用的引入,为跑者呈现了一场安全、顺畅、精彩的高效赛事。

聚各方力量 保赛事成功

此次赛事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参赛者的参与,更离不开组委会和各保障部门的辛勤付出。


医疗保障是马拉松赛事的重中之重。此次赛事安排了3家定点医院,设置14个医疗点,投入15辆救护车,配备27名急救跑者、45台便携式AED、58名急救队员、91名医务工作者,用于应对赛场突发情况。

比赛时,急救跑者为参赛选手“全程护航”。记者获悉,今日赛场上,几位跑者出现低血糖、扭伤等情况。得益于急救跑者的迅速反应与及时救治,他们被迅速带至最近的医疗点接受专业治疗,这让跑者们深感安心。


在这场奔跑盛会的背后,离不开一群可爱志愿者的付出和坚守。据了解,本届长江半马,赛事组委会共组织了578名志愿者,他们分布在起终点、存取包处等各个岗位,为参赛选手提供引导、检录等贴心服务。上外贤达学院崇明校区的刘培音便是其中一员。“今天凌晨三点我就起床了,五点出发,六点左右开始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我主要负责车辆的引导工作。虽然有些辛苦,但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能够帮助到大家。”

此外,公安部门也投入大量警力,维持现场秩序;消防部门有关人员驻守在赛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他们共同构筑了赛道上最坚实的后盾。

精彩纷呈的赛事已落幕,让我们一起期待来年再次相聚,续写奔跑华章。

记者:范立;摄影:范立、张志豪

编辑:顾佳丽

责编:李琳、顾佳丽

给我点赞和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