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英雄人物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他就是被毛主席称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彭湃以其坚定的信仰、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中国农民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96年10月22日,彭湃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工商地主家庭 ,乳名天泉,原名彭汉育。海丰县位于南海之滨,邻近香港,在封建统治和外来资本主义文化的碰撞中,彭湃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新思想的浪潮吸引着他突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去探寻更广阔的天地。
1917年,为了寻找救国之路,21岁的彭湃说服家人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在日本留学期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社会主义学说在日本迅速传播,彭湃深受影响,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加入了“建设者同盟”等进步团体,开始研究学习社会主义学说,思考中国的未来。
1921年5月,彭湃毕业回国,他看到中国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生活困苦不堪,深刻认识到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有着很强的革命性。于是,他怀着革命的激情回到家乡海丰县,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农民运动的道路。然而,起初农民们根本不相信他这个富家公子会站在穷人一边。为了赢得农民的信任,彭湃脱下西装,摘下白通帽,戴上尖顶竹笠,光着脚板,用通俗的语言和农民交谈,耐心地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他还通过表演魔术、播放唱片、教牧童唱民歌等方式吸引农民,与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1922年7月,彭湃和张妈安等5位青年农民一起,成立了仅有六个人的农会,这就是海陆丰第一个农会——“六人农会”,从此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火种 。农会成立后,他们积极在贫苦农民中进行宣传发动工作,不但帮助会员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反对封建恶习,还带领农民打击土豪恶霸的剥削,取消苛捐杂税,逐渐获得了农民的信任。在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农会会员就发展到500多人。
10月25日,在彭湃同志领导下,赤山约农民协会成立,农协发表了宣言,制定了章程。至1923年1月1日,海丰县总农会成立,彭湃担任会长,此时会员已达10万人之多。海丰总农会团结全县农民实行减租,向封建剥削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斗争。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农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规定将农产品集市的权力归农会掌管;反对地主肆意加租、易佃剥削农民;创办农校,让农民子弟免费入学;动员农民造林,山林收益按劳分配;成立仲裁部,为农民主持公道。
这些措施深得农民拥护,当地的土豪劣绅十分惧怕农会,一时间,欺压农民的事几乎看不到了。海丰农民运动的声威,很快远播到东江地区和全省农村,为后来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随着农民运动的不断发展,彭湃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1923年底到1924年初,彭湃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年4月,他赴广州领导农民运动。同年7月,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建立,彭湃担任主任。在农讲所,彭湃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着重介绍了海陆丰的农民运动,强调搞农民运动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他还聘请了廖仲恺、阮啸仙、周其鉴、罗绮园等多位知名人士前来授课,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员们掌握开展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彭湃不仅关注课堂内的教育,还注重课外活动,常利用假日带学生到郊区农村实习、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宣传,帮助农民建立农民协会等。此外,农讲所还设有步行和马术训练,军事科目占全部课程的五分之一。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民运动骨干,他们毕业后奔赴各地,推动了农民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彭湃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出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和广东省党部农民部部长,积极推动农民运动与国民革命的结合。他参与了两次东征,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25年5月,彭湃当选为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副委员长,进一步领导和推动了广东全省农民运动的发展。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但彭湃并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他坚定地投身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
1927年8月1日,彭湃参加了南昌起义,担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和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等同志一起,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旗帜,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南昌起义后,彭湃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回到海陆丰,组织海陆丰农民成功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并筹建了海陆丰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农村为基地,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建立红色政权的首次尝试,为日后红色政权的建设积累了理论和实践上宝贵的经验。在海陆丰,彭湃领导开展了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热情 。
1928年7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彭湃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冬,他任中央农委书记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不懈奋斗。
然而,1929年8月24日,彭湃在上海参加江苏省军委会议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却依旧铁骨铮铮,把敌人的法庭当作痛斥反动派恶行的讲坛。他还想方设法解救被关押的同志,充分展现出一名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面对死亡威胁,彭湃坚定地表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推翻反动的统治,建立全国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 。1929年8月30日,彭湃被国民党枪杀于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年仅33岁。
彭湃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却永载史册。他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如今,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参观、凭吊,人们在这里缅怀彭湃的丰功伟绩,感受他那伟大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