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用“卷到极致”来形容毫不夸张。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两个月共有28款车型降价,其中新能源车有20款,降价幅度平均达到3万元,降价幅度为12.6%。
纯电动车型降价幅度更为惊人,平均每辆车砍掉3.9万元,降幅高达17% !
燃油车企也被迫降价求生,掀起一场“一口价”购车风暴。甚至一些车型降价幅度超10万元。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贴身肉搏,价格体系崩塌,消费者一边喊着“真香”,一边看着车企“割肉求生”。
但在这片混战中,国产轮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撕开外资品牌垄断多年的配套市场。
汽车价格战下,国产轮胎
正完成从“备胎”到“原配”的进阶
特别是国产新能源车企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技术适配性强的国产轮胎,尤其在走量车型中已形成压倒性优势,而在中高端市场通过技术突破逐步缩小与外资差距。
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带动国内全钢子午线轮胎配套市场同比增长3.2%。
分企业来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玲珑轮胎全球配套量超1300万条,配套总量累计近2.8亿条。
另外,在畅销车(月销量过万)配套市场,玲珑轮胎也是多月配套量位居首位。
2024.10轮胎品牌原配畅销车数量排行
另外,据车与轮了解,截至2024年11月,中策乘用车胎也已突破一千万全球配套量,与大众、斯特兰蒂斯、捷豹、路虎数十家车企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国产轮胎的逆袭绝非偶然。
当车企在价格战中“断臂求生”时,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了精打细算的对象。
一组对比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同规格的18寸静音胎,国际品牌单价约800元,国产胎却能控制在500元以内——省下的300元,足够车企多送两次保养留住客户。
低价只是敲门砖
但低价只是敲门砖。
某自主品牌采购总监算过一笔账:如果用国产胎导致投诉率上升1%,售后成本反而会吞噬全部降本收益。
真正让车企动心的,是国产轮胎近年来肉眼可见的技术跃迁。
玲珑轮胎3A级产品—SPORT MASTER e取得欧盟轮胎标签体系中的最高等级(AAA级)产品认证。
配备赛轮液体黄金轮胎的车辆燃油消耗可比普通轮胎的车辆降低约 10%;赛轮Atrezzo ZSR2轮胎进入《Auto Bild》夏季轮胎第二轮测试榜前十。
中策橡胶天玑系统轮胎产品胎噪可降低12%、湿地制动距离缩短7米、使用里程提升30%、接地面积提升5%、滚阻降低5%。
第三方机构测试显示,头部国产轮胎的干湿地性能、滚阻系数等关键指标,与外资品牌差距已缩小到5%以内。
“现在开发新车型,我们会同步测试3-4个国产品牌。”某合资车企工程师坦言,国产轮胎企业响应速度远超外资——从接到需求到交出样品,周期能压缩到15天,而国际品牌通常需要2个月。
配套市场的蝴蝶效应,已经开始在替换市场显现。
“以前车主换胎指定要外国牌子,现在会主动问有没有同款国产胎。”郑州某轮胎店老板发现,配套率提升后,车主对国产胎的信任度明显增强。
不过,狂欢之下亦有隐忧。
“现在车企压价太狠,配套业务毛利率不到10%。”某轮胎上市公司财报道出真相。
更严峻的是,随着国产轮胎集体冲高端,同质化竞争已现端倪——光是2024年上市的“静音棉轮胎”就有数十款,价格战苗头初显。
国产轮胎逆袭远未到终局
国产轮胎要真正站稳脚跟,必须跨过两道坎:
1、技术护城河
在自修复轮胎、非充气轮胎等前沿领域,外资仍掌握90%以上专利;
2、品牌认知度
消费者调查显示,仍有62%的车主认为“高端车必须配外资胎”。
“未来三年,我们会把配套业务毛利率控制在15%以上。”某轮胎企业高管的表态意味深长。
当车企卷无可卷之时,或许正是国产轮胎从“成本替代者”转向“价值创造者”的最佳时机。
汽车行业的疯狂内卷,意外地为国产轮胎撕开一道裂缝。但当裂缝变成大门时,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毕竟,没有人会永远为“平替”买单。
这场逆袭背后,藏着中国制造的进阶密码:先用性价比打开市场,再用技术含量站稳脚跟,最终用品牌价值赢得尊重。
轮胎如此,其他行业亦然。
往期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