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光强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
“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
你能想象吗?这些质朴又优美的文字,出自初中生的作文。
近日,在浙江杭州读初三的张潇冉,因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火爆全网。
文章“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让不少网友“破防”。没有雕琢修饰的优秀作文,后续不断,内蒙古乌兰察布还给她寄了家乡的特产美食……
一篇中学生的习作,为何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我想,最关键的就是真情流露、真实表达。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是伴随着DeepSeek等新技术应用,一篇文章,几秒内就可迅速生成。在一定程度辅助我们工作的同时,也带来了套路化写作的弊端。
张潇冉就像是AI时代的“闯入者”,凭借人类特有的感情、自己细微的观察,让文字的魅力在这一刻具象化。
这对我们的语文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作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陷入“开头点题、中间举例、结尾升华”的固定套路中,也不能刻意堆砌华丽辞藻来博取眼球。好的语文教育,应该是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和进取心,多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字这面镜子,映照出生活的真实与美好。从这方面来看,《旧轨还乡》击中的不仅是人心,还有对教育本真的思考。
另一方面,在广阔世界、现实生活中,从不缺乏素材,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有心人”。扎根大地、深入生活,才能让笔下的文字更具有穿透力。忙碌的我们,不妨像张潇冉同学那样,多去捕捉日常点滴,多去记录酸甜苦辣,不负时代的丰饶馈赠。
《旧轨还乡》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上的归宿。或许,真正的“还乡”,不仅仅在于空间位置的回归,而是精神的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