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5年第十七期(总第890期)
我已经有好几年不太关注各种模拟试题。教书时间越长,就越认识到过度频繁考试带来的危害。所以宁可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引导学生读书上,也不愿意花在研究各种模拟试题上。
所谓模拟试题,就是“模”着头一年或者头几年的考试真题来命制的试题。模得再像,也不过是“模仿秀”而已,不如看“真人秀”。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去研究那些模拟题,不如踏踏实实把考试真题搞明白了,事半功倍,自然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不过,也不是一点儿都不看模拟题,有时候也会被动地看一点儿。
比如,今天学校“零模”,浏览了一下试卷,发现了一些瑕疵。考完试后在网上搜了一下这两道题,原来都是北京市同一个区县的初三一模试题,只不过一个是2022年的,一个是2024年的。
先说2022年的一篇记叙文,题目是“为祖国河山立传”,是一篇写著名画家李可染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决心效法恩师“自有胸中甲天下”的大胆独创精神,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不受“宗派夸能”的干扰,决心对死气沉沉的中国画进行改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与活力,他认为这才是中国画的灵魂。1954年春末,他与好友张行、罗铭结伴去江南写生,行前,他请著名篆刻家邓散木雕刻了这两方印章以壮行色。
诸位读者,你能发现这段话中的错误吗?其中存在的问题,大约很多语文老师也很难发现。
“他与好友张行、罗铭结伴去江南写生”这句话有问题。其中的人名,不应该是“张行”,而应该是“张仃”。
“张仃”错成“张行”,实在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来看看百度百科中对张仃的简介:
我再摘录一点儿关于张仃的介绍:
1949年设计全国政协会徽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纪念邮票,负责和参与开国大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美术设计工作,设计改造怀仁堂、勤政殿,设计天安门广场大会会场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领导中央美院国徽设计小组参与国徽设计。1955年参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建工作,1957年调任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副院长,1981年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后离休。
他曾负责设计动画片《哪吒闹海》,为首都机场创作巨幅壁画《哪吒闹海》;焦墨国画代表作品有《巨木赞》、《蜀江碧》等,出版有《张仃水墨山水写生》《张仃焦墨山水》《张仃漫画》等;张仃先生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大美术家”和20世纪中国美术的“立交桥”。
这样一个声誉卓著的大画家,在初三模拟题里,忽然就被改名了,多出来了一撇,属实不该。
除了这处错误,还有另外一处,错得也比较离谱。
1985年李可染旧居修茸完工,八十多岁的他对着老师的照片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典礼上,他对乡亲们说:“是钱老师带我走上了艺术之路,如果没有钱老师,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这句中语文老师应该比较容易发现问题:“修葺”误写为“修茸”,二者是形近字,但意思相差甚远,不该出错。
那这两处错误,是我们“零模”试卷印制的错误,还是该区试题原来就出现的错误呢?我在网络上搜了很多资源,都是“张行”和“修茸”。现在网上搜这样的阅读试题很简单,海量的资源,甚至连想找到命题所用的原文都很不容易,只能看到删改后用于考试的文章。
有没有可能是命题时所用的素材就是错的呢?我按图索骥,找到这篇文章的原始出处,最早出自2015年的《小品文选刊》第17期,原文没有错,清清楚楚地写着“张仃”和“修葺”。
那是不是由此可以确认原命题就错了呢?我还是不敢确认,因为我手头没有最有力的证据——该区县当年一模纸质试卷。
著名史学家傅斯年先生有这样两句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做学问提出假设之后,最要紧的就是找寻材料与证据,而要寻找证据与材料必须有这种精神。
于是,我又想尽一切办法调整搜索关键词,最终在“知乎”上找到了当年该区试题的“照片版”,在试卷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张仃”和“修葺”。原来这都是网络扫描版惹的祸,差点儿让人家某区县的命题人背了锅。
可是,为什么网络上的都是扫描版,而不是原版呢?原来是近些年来,不管是高考中考的真题也好,还是模拟题也好,命题机构都越来越倾向于保密,不愿意把“原版”直接分享出来。于是,在网络上就充斥了各种扫描版,而这类扫描版因为文字识别的问题,常常充斥着各种离谱的错别字,使用这种扫描版时务必要小心再小心,要精心校对才行。否则的话,就会以讹传讹,谬种流传,贻害无穷。
所以,有必要再次强调,前面所说的这个试题中的两处瑕疵,不是该区当年试卷中的瑕疵,而是网络扫描版上的瑕疵,可以说是“模仿秀”的“模仿秀”,越模越歪了。
那是不是不用扫描版,拿了原版或者精校过的扫描版模拟试题,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用了呢?也不是的。
我们来看2024年该区的这道名著阅读题。
南宋学者陈善有言:“读书须知出入法。”“入”,是运用恰当的读书方法读懂书中的内容;“出”则是读后从书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或用书中所学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西游记》《简·爱》《儒林外史》中的一部,说说你是如何运用“出入法”读书的。(100字左右)
这道名著题没有任何错别字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当年所给的答案示例以及评分标准:
答案示例一:我读《西游记》时,运用精读和跳读的方法,掠过引用的诗词、雷同的内容,精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精彩情节,我深刻认识到孙悟空嫉恶如仇、机智勇敢的特点,这启示我面对别人的误解,要坚持自己的判断,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答案示例二: 我运用圈点批注法读《儒林外史》。当读有关范进的情节时,我圈画出他中举前后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对他热衷功名、怯懦胆小、虚伪逢迎的腐儒形象作了批注。这启示我身处困顿时,不能没有尊严;梦想成真时,不要得意忘形。
评分标准:5分。“入”的阐述3分,其中读书方法1分,结合内容2分;“出”的阐述2分。
我们来看“读书须知出入法”这一观点的原文,出自陈善的《扪虱新话》: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
读了原文,就会发现,原来这个“入”字,不该简单地将其界定为“是运用恰当的读书方法读懂书中的内容”。无论是从命题中对“入”字的界定也好,还是从所给的答案示例也好,都可以看得出来,命题人对这一“入”字的理解,太浅太窄了。
根据陈善的原文,我们可以看得出这个“入”字,应该是读书要全身心投入,不可浮光掠影;要钻进书中细嚼慢咽,浅尝辄止。这其中不止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更有一个读书态度的问题。
与陈善差不多同时代的朱熹,有朱子读书法六条,概括起来说就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条和陈善所说的“读书须知出入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时候,我们太相信通过刷题可以应对考试,太沉迷于各种试题练习之中,学生以做对题,老师以讲对题为务,但却常常只是在语言和思想的表面滑行,甚至受到了试题的很多“危害”,慢性中毒了而不自知。
那是不是模拟题才有这样的问题,真题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了呢?也不是的。事实是真题中的瑕疵,也并不一定就比模拟题少。以后有机会我会写一个系列的真题指瑕的文章。
“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相比于大量的高质量经典书籍,那些试题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材料,都是碎片化的内容,不过是“中”,甚至是“下”,要想学好语文,还是要踏踏实实回到读书上来。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古文观止》的公益课已经讲到第三十五讲,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