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勒《第六号交响曲》

《悼亡儿之歌》&《吕克特之歌》 #

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


有着“悲剧”之称的马勒《第六号交响曲》创作于二十世纪初,全长大约八十分钟,一共由4个乐章组成。

虽然当时女儿诞生让马勒欣喜不已,然而这首交响曲的内容却意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宿命与悲观,管弦乐像是一层层厚重的乌云,见不到一丝阳光,但是马勒的妻子认为,这是丈夫把所有情感都放进去的作品,更是直接来自马勒的肺腑之言。


「第二及第三乐章演奏次序争议」

在马勒原先的构思之中,诙谐曲应该要放到第二乐章,而行板应该放在第三乐章,在1906年此曲出版时,顺序是依此没错。然而不久后,马勒就有别的想法,音乐的演出顺序变为行板在第二乐章,而诙谐曲在第三乐章

之后的指挥家在演出此曲时,大抵上依照「行板是第二乐章、诙谐曲是第三乐章」的顺序;不过,1963年由国际马勒协会出版的马勒历史批判全集中,主编拉茨(Erwin Ratz)认为「诙谐曲是第二乐章、行板是第三乐章」,并出版了校刊版总谱,虽然有所争议,但是这之后的录音,绝大部分指挥家都依照这个版本处理。


情况到了2003年又有变化,当时的国际马勒协会副主席兼马勒全集评论总主编库比克(Reinhold Kubik)认为「行板是第二乐章、诙谐曲是第三乐章」才是马勒的原意,而且他并没有撤回这项安排。而有一些指挥家,包括阿巴多,也开始推广这个想法。

现在,究竟那一种演奏次序才是真正马勒的意思未有定论。

不过,现时留存的乐谱,包括马勒全集,以及其他出版社的校订版,均把谐谑曲定为第二乐章,而行版则为第三乐章。至于录音版本方面,两个版本均同时存在。


其中阿巴多及马舒尔等的演绎方式为“行版-谐谑曲”;至于卡拉扬、伯恩斯坦、索尔蒂等则采用“谐谑曲-行版”的诠释方式。


这张专辑收录的是卡拉扬1977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灌录的“马六”版本,获《企鹅唱片指南》评鉴道:“卡拉扬对“马六”的看法是一项突破,特别是在诠释马勒最为著名的行板乐章以及乐曲独到的平衡上;第一乐章更是让人感到新奇。DG录音极好,动态宽广而且冲击力强。”

卡拉扬虽未被称为马勒专家,但他的马勒录音却张张都精彩至极。他曾经说过:“马勒《第六号交响曲》结尾是所有指挥行为中艰难的工作,更是最伟大的交响曲之一。”

卡拉扬在“马六”的第三与第四乐章中,呈现出其他版本所发不出的绝美声响,第三乐章中恬淡的美对照第四乐章所引出的悲痛,令人为之动容。他与柏林爱乐在诠释上有着近乎完美的执行,整体的流畅性以及层次分明的效果,都值得听者去探究。

另外,辑中还收录有由德国女中音歌唱家克里丝塔·路德维希(Christa Ludwig)演唱,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灌录于1974年的马勒《悼亡儿之歌》以及《吕克特之歌》两部作品



【原装进口】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马勒《第六交响曲》

(欧版2CD)

扫码珍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