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而
每天下班回家,往沙发上一瘫,摸出手机开始刷短视频。手指机械地上划,一个接一个的搞笑段子、明星八卦、萌宠视频从眼前闪过。不知不觉两小时过去,突然惊醒:我特么刚才都看了些啥?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日常。深度思考?别开玩笑了,光是应付生活就已经耗尽了全部力气。
早上被闹钟惊醒,手忙脚乱洗漱出门,挤地铁时被人流推着走。到公司开毫无意义的例会,处理永远回复不完的邮件,应付领导突如其来的"灵感"。中午随便扒拉两口外卖,下午继续当PPT纺织工。下班路上盘算着房贷车贷,回家辅导孩子写作业到血压飙升。终于躺床上,手机亮起:"明天甲方要改方案,今晚务必完成。"
在这种节奏里,我们怎么深度思考?思考怎么在24小时里变出25个小时吗?
当代社会把每个人都训练成了"速食动物"。老板要"立即回复",客户要"马上处理",家人要"现在帮忙"。所有APP都在抢夺我们的注意力,用算法精心设计的多巴胺陷阱让我们欲罢不能。热搜每分钟更新,友圈动态时刻刷新,短视频15秒一个高潮。我们的大脑已经被训练得无法忍受超过30秒的安静。
更残酷的是,深度思考需要消耗大量认知资源,而我们普通人的认知资源早被生活榨干了。哈佛大学研究发现,贫困人群的认知能力测试表现普遍较差——不是因为智商低,而是因为生存压力占据了太多脑力。同样道理,当你整天操心下个月房租、孩子补习班费用、父母医药费时,大脑根本腾不出空间思考人生意义这种"奢侈"问题。
深度思考还需要系统性知识储备。你看那些商业大佬谈笑风生,动不动引用《国富论》《资本论》,那是因为人家真有时间读书。普通打工人啃完《金字塔原理》都费劲,毕竟通勤路上连个座位都抢不到。知识付费平台上买了几十门课,最后都成了"收藏等于学过"的心理安慰。
最扎心的是,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深度思考根本不产生即时效益。你花三天研究俄乌战争的历史渊源,不如人家随手转发的"不转不是中国人"阅读量高。老板不会因为你思考了行业本质就给你加薪,女朋友不会因为你参透爱情真谛就少要彩礼。有这时间不如多送两单外卖,至少能多赚二十块钱。
当然,不是说深度思考没用。只是对普通人来说,它就像奢侈的名牌包——知道是好东西,但现阶段真消费不起。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在生活的夹缝中,偶尔放下手机,发会儿呆,让大脑喘口气。毕竟,能意识到"深度思考是奢侈"这件事本身,已经算是一种浅度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