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新展“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Our Gaze— Art, Anthropology, and Asian Imagery)于近日开幕。本次展览由陈晓阳、熊迅担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包括艾金·基·查尔斯(马来西亚)、何锐安(新加坡)、阮纯诗(越南)、娜塔莎·通泰(印度尼西亚)、秦晋(中国)、周滔(中国);参与展览的人类学家包括阿尔尤·达努西里(印度尼西亚)、鲍江(中国)、凯瑟琳·雷·利马约(菲律宾)、邱垂珍(美国)、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泰国)、张静红(中国)。展期持续至5月11日。
自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伴随冷战结束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科技和产业的迅速扩张,录像艺术从欧美传播到亚洲、南美洲等非西方世界,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当代艺术的重要类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人类学家开始意识到摄影机和纪实功能可以作为田野工作的辅助记录工具,用于记录田野调查中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图像,继而发展出专业从事民族志电影制作的学者和学术共同体,人类学家开始关注与文字、语言相异的“视觉性”信息,如人类学影像对于身体和感官多模态经验的表达,成为民族志研究和写作之外的有效补充,人类学作品的感官转向,使其具备了走出学术象牙塔的可能,甚至来到更具公共性的美术馆空间与更广泛的读者和公众进行对话。
艾金·基·查尔斯, 《路径》(定格),2019年
艾金·基·查尔斯, 《拉马-拉马》(定格),2022年
21世纪以来,在网络技术和随身移动设备全球普及之后,影像艺术愈发显现出其作为“平等媒介”的可能,大多数人都拥有了记录和展现影像的技术,通过镜头的“看与被看”慢慢演变为成为权力与话语的博弈和较量。不但有人类学家尝试通过“影像赋权”给田野伙伴帮助他们自我表达,当代艺术家也借助民族志视角转向走入地方和现场的文化深处进行观察,从视而未见处着手,寻找艺术创作的新路径。因此,在这些来自田野及现场的影像中,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也已超越早期现代主义时期单向度的“他者”凝视,文化所有者内部本身也已裂变出具有组织能动性的反思者、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多元社群,为“我们”在反身性思考和多向度凝视中找到文化叙述的新的可能性。
周滔,《大数据之轴》(定格),2024年
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共振?:存在状态与机场声音环境》(定格),2025年
策展人陈晓阳表示,本次展览邀请中国和东南亚的12位艺术家和人类学家参与,通过他们长期在地进行创作的影像,呈现在被动的亚洲叙事之外,一些以往未曾顾及的微观世界或个体声音,结合不同的情境装置带来微妙的具身感受,呈现山海、岛屿、雨林、港口、社区、村落和其间人群“映像”的对照与交叠。在展场的中间地带,呈现了策展过程中的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参与者对于各自工作的误读、对话和理解过程,一些开放的问题结构同时提醒了依赖模糊与多义的“我们”概念的风险。
展览现场
“展厅中除了以意向的亚洲南部常见的‘热带坡屋顶’构成影像聚落,并不过多强调艺术家与人类学家作品的分别,这种有意模糊学科边界和对专业中心主义的降解,是希望在去掉知识标签后,以影像作品为核心构建多维感官现场。这些对话,除了将考察创作者的思考、问题意识和视觉叙事在现场所具有的表达上的穿透性,也希望观看者可以循着感受和直觉的引导创造自己的观看线路,借由作品中亚洲南方的图景、故事和经验,思考到底是什么构成了关于‘我们’的认知,理解‘目光’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变迁,以及寻找未来之眼的可能。”陈晓阳说道。
策展团队希望透过此次展览持续追问一个核心问题,即“我们是谁?”。南方的季风、热土与暖流,传统上是西方学术视野中的“他者之地”,但在我们看来,则应该是发现自我、呈现交流、表述观点的“我们家园”。这里的“我们”,既是影像作品或者装置中不断出现的人们以及他们身后的生活世界,也指作品或装置背后人类学者或艺术家所秉持的认识和主张;这种合作既承续了双方所在领域潜在的认识脉络和表达取向,又试图触碰和探索一个更大的人文关怀和影像表达的共同体的可能性;而这个共同体的目光,也许曾经来自人类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和美术馆,但最重要的是包含了展览观看者的目光。
南都记者: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