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们对岳飞之死,总是感到无限惋惜,“莫须有”罪名让这位南宋中兴的擎天柱轰然倒塌。随着岳飞的死去,南宋也加快了被灭亡的命运。

千百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秦桧夫妇,张俊,万俟卨[mò qí xiè]主谋杀害了岳飞。但如果没有皇帝点头,仅凭他们四个,就能置岳飞于死地么?显然不能。

岳飞当时已经由于战功累累,官位升至太尉,少保,官位在武将中是最高,位居三公之列。

高宗皇帝曾经诏命与他: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皆受卿节制。

由此可见高宗皇帝对岳飞看重之深,岳飞当时兵权之重,天下无双。那又是为什么促使高宗后来要对岳飞痛下杀手呢?

首先,宋朝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军人出身,靠兵变夺取政权的。深知军队的厉害,兵权之重。于是“杯酒释兵权”,以文制武就成了宋朝的国策,直到北宋灭亡,这个国策牢不可破。

而高宗南宋开国有所不同,南宋立国之初,正值金兵兵锋之胜,高宗皇帝不得不四处逃亡,躲避金兵。平时所倚重的文臣此时只能放放嘴炮,临阵退敌毫无丝毫办法。

是岳飞,韩世忠等武将打跑了金兵,让南宋才有了江南半壁江山,有了喘息之机,把江南作为立足的根本。

以长江划江而治的南宋,面对江北金兵的虎视眈眈,岳飞等武将的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但这又与宋朝的国策相冲突,宋朝最高军事机构为枢密院,一向以文官担任。

南宋朝堂上,一直是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派争论不休,高宗皇帝一直不断权衡,在主战,主和之间不断调节,摇摆。主站派最大砝码就是岳飞等武将所率领的部队,武将的不断胜利是高宗皇帝决定主战或是主和的决心和力度。



岳飞在独立成军时,只有万余人,在镇压杨么,钟相起义后,吸收大批义军,军力一下暴涨至十余万。在当时,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正值战时,兵力的多寡决定了战争的胜败机率,兵力多,至少胜利的概率会高一些。

但由于宋朝的国策所限,岳飞拥兵十多万,引起了朝廷的不安。为了限制岳飞,枢密院经过商议,朝廷颁下诏令:岳家军以“三十将”为限,企图以军官的数量来控制岳家军的发展。

随着岳家军的不断胜利,队伍的不断扩大。军队中的军官数量早已突破了三十限额,高宗需要岳家军的胜利来鼓舞人心,于是,对于岳家军军官数量违制的情况,采取视而不见,默不作声的做法,枢密院对此也是毫无办法。

随着岳家军军队的壮大,驻军的地盘也不断扩大。随着战事的推进,所管辖的州县也越来越大,军队中的文书,后勤等需要的读书人也就越来越多。

一直以来,读书人蛊惑人心的力量都是比较大的,这批读书人不但在文书,布告上写些激扬人心的文字,宣扬自己的情绪。连在给朝廷的奏疏也是如此,这引起了朝廷文官集团的强烈不满,慢慢地和岳家军发生了冲突。

公元1137年,岳飞计划趁金人废刘豫之机北伐。高宗准许了这个计划,并将王德,郦琼两支部队划给岳飞统一指挥。



张浚

但此时任枢密院知事的张浚,不想岳飞的军力过于扩张,就想把这二将的军队另外安排。

张浚是主战派的重要人物,深得皇帝信任,但就是这两个主战派,张浚和岳飞最先发生了冲突,把张浚推向了岳飞的对立面,秦桧就是从这里找到了突破口,找到了陷害岳飞的理由。

张浚找到岳飞商量,想另外安排两位将领。但岳飞认为那样安排,恐怕两人不服。张浚当即很生气的说到:“我知道除了太尉谁都不能胜任!”两人不欢而散。

岳飞和张浚发生冲突,心情也很不愉快,当日便上奏章,要求解除兵权,回家为母亲服丧。张浚大怒,上奏说岳飞处心积虑一心想兼并其他部队,提出回家奔丧,是对皇帝以功为挟。其他文臣也对此不置可否,秦桧更是“愤愤之意,不言于表”

在皇帝的默许下,张浚不但坚持了自己的安排,还派了张宗元担任岳家军的监军。此举引起了岳家军将领的强烈不满,主将张宪称病不理军务,其他将领也纷纷效仿,而且部曲兵丁哗动不已。这就更增加了朝廷文官集团对武将的疑惑,加大了对岳飞的猜忌。

不久,郦琼叛变投敌,张浚引咎辞职,秦桧接任枢密院知事,接着又担任宰相。



秦桧是主和派领袖,受到高宗信任,一直与金人周旋,打造和议局面。这就和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格格不入,针锋相对。公元1139年,秦桧声称和金人的和议已经取得进展,金人将归还部分所占之地时,岳飞上奏反对说:金人之言,绝不可信。相国谋划不善,恐为后世之笑柄。高宗看罢,便将和议之事搁下,秦桧因此对岳飞恨得咬牙切齿,欲将岳飞除之为后快。

公元1140年,岳飞率军北伐,郾城一战,灭掉金兀术骑兵主力,接着又取得朱仙镇大捷。部将也切断金兵来自山东和河北的粮道。形势一片大好,岳飞认为这是中兴大好时机,打算趁胜追击,一举收复中原。

然而,秦桧知道岳飞意志坚定,不会轻易改变注意,于是,将张浚,杨沂中先率部归还。再给高宗上奏说:岳飞现在已是孤军,不可久留。加之,其同时令御史台大臣轮番上奏,奏请高宗班师。虽然岳飞也不断上奏自己用兵主张,但岳飞已是孤军的事实。于是高宗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班师。岳飞抗争不过,只得班师回朝,仰天长:“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回到朝中后,岳飞向朝廷提出了解除自己的兵权,高宗召见,岳飞失望至极,也不再多言,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第二年,金兵入侵江淮。高宗急昭岳飞赴江州急援。岳飞却迟迟不发兵,准备等金人后方空虚,直捣中原。高宗为此竟连下十七道文书,岳飞迫不得已,不得不出兵救援。

接连的不断抗旨,使得朝廷上下对岳飞议论纷纷。在文官眼里,军队只是一架作战机器,武夫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听招呼。而岳家军多次的抗争,发出自己的声音,明显已经偏离了正统的轨道,这显然是不可容忍的。

于是,在宋金绍兴和议签订后,以秦桧为首的文官集团觉得和议已经签订,武夫们的作用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于是,着手解决张浚,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将三支部队的指挥权直接收归枢密院。

不久,在高宗皇帝的默许下,秦桧等一干人就迫不及待的对岳飞下手了。



岳飞之死,是一个王朝制度的必然。

岳飞常年领兵在外,朝中没有一位得力文官助力,朝中是一派主和派处处唱反调,天天在高宗眼前上眼药,跟明末朝堂党争不断一样,朝堂只是排除异己,不管国家大义。再加之岳飞几次抗旨,部将不听朝堂旨意,让高宗觉得岳家军已经有脱离掌控之嫌了,再加之对和议报有幻想,所以,种种情况下,默许秦桧等人毁掉了自己的擎天柱。

岳飞预感到祸之将及,心情十分沉重。提笔写下这首十分悲情的《小重山》,满腹冤屈不甘跃然纸上,让人遗憾连连。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