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创作中的徐华

  展卷徐华墨迹,可见李北海之骨、王铎之势、石鼓之朴、摩崖之雄,更难得将晋人风韵、唐人法度、宋人意趣熔铸一炉。其章法如兵法布阵,字字参差错落却前呼后应;笔势若江河奔涌,开合之间自有天地。赵琦先生妙喻尤见精辟:“世人临帖多成羊角肚腩,唯徐华能化古为新,此真书家三昧。”这种独特的艺术品格,在合肥某公园的巨幅诗屏中尽显风华——八尺素宣上书武风《咏梅》:“无意夺春光,弯枝入画框,少年多好色,难写一城香。”墨韵与诗意辉映,令游人驻足忘返。

  徐华砚田耕耘的成果,早已突破宣纸的边界:泰国副总理功塔帕朗西珍藏的“厚德载物”,见证着笔墨外交的雅量;八一乒乓球队收到的书法珍品与世界冠军签名球拍的互换,演绎着艺术与体育的对话;张家港企业家刘召辉以整板书案回赠《沁园春·雪》长卷,诠释着知音相惜的厚度。从宁国宾馆的“溪水江南”到佛山国医馆的“杏林春暖”,从市府外事礼品到乒坛跨界美谈,这些散落人间的墨迹犹如文化坐标,标记着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多重可能。

  三十载春风化雨,徐华在书法教育领域的拓荒更显深沉。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首位在宿城开坛授课讲习书法的教育家,他独创的“文史墨三位一体”教学法,让两万余学子在横竖撇捺间触摸文明脉动。省政要员组团听课的盛况、全国政协“星火相传”调研组的特别邀请、胡秋萍“临王铎胜我”的赞叹,皆是其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跨越重洋的传承——留日学生斩获书道大奖,国企高管以翰墨涵养商道,这些看似偶然的硕果,实则是文化种子的必然绽放。

  徐华艺术生命的底色,铭刻着李百忍大师的匠心传承。当年面壁斋中,师徒二人以十八封批注信札,续写着书坛“程门立雪”的佳话。李老量身定制的《麓山寺碑》筑基课程,每周四字的精研之道,医院拔针授艺的炽热情怀,不仅锻造出徐华“见笔见性”的深厚功底,更孕育出“早出名不如晚出名”的艺术哲思。这份衣钵相传的虔诚,在徐华教学中转化为对每个笔画的极致追求——正如他教导学生:“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艺术人生】

  泼墨衡山云作砚,星河为字写长天

  今朝且看徐门秀,稻浪千重说砚田

  笔墨长河中的徐华,既是传统的摆渡人,又是当代的弄潮儿。当泰国政要珍藏他的墨宝,当世界冠军与其切磋书艺,当企业家以整木巨案换得诗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艺术家的成功,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这位被称作"书法界乒乓冠军"的奇才,正以笔为桨,在传统与现代的激流中,划出一道璀璨的文化航迹。(记者 王根喜)


徐华部分书法作品


徐华部分书法作品


徐华部分书法作品


徐华部分书法作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