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紫霄大殿宝顶开启,343件文物重见天日,揭秘千年历史密码…
3月27日,对于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天。在紫霄大殿保护修缮工程现场,工作人员缓缓开启了屋顶花脊正中央的宝顶,瞬间,343件藏匿其中的文物重见天日,这一发现迅速在考古界掀起波澜,也吸引了公众的目光。
此次宝顶内发现的文物种类丰富,包括历代钱币、金属器物等。其中,一枚北宋崇宁通宝格外引人注目。它铸造于北宋徽宗时期,历经920年的岁月洗礼,依旧保存完好,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堪称跨越时空的“历史信使”,为研究古代货币演变和武当山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线索。
紫霄大殿的宝顶犹如一个神秘的“时空胶囊”。它整体呈葫芦状,通体由琉璃打造,共分四层,自上而下分别为酱褐色、明黄、孔雀蓝及明黄色。在阳光的照耀下,琉璃宝顶折射出庄严华美的色彩。
据专家介绍,在古代,高等级建筑的宝顶放置象征“五金”“五谷”“五色线”等镇物是一种传统,这其中寄托着古人对国泰民安、建筑永固的美好祈愿。
此次宝顶开启,就像打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历史之书,印证了古籍中“镇物祈福”的记载,宝顶内清理出的银元125枚、铜钱218枚,部分钱币表面还附着丝线、谷物痕迹。
为了确保宝顶开启工作万无一失,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中心组建了一支豪华的跨学科专家团队。成员包括故宫博物院的尚国华、王辉,以及湖北省文物专家王风竹、康予虎等。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文物的安全保驾护航,让这一揭秘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经专家组初步研究,这批钱币的时间跨度极大,涵盖宋、元、明、清多个朝代。除了珍贵的北宋崇宁通宝,清代龙洋、明代洪武通宝等钱币也在其中。这些钱币不仅是经济流通的见证,更是研究古代货币流通体系和武当山宗教地位的实物资料。
此外,部分银元表面刻有细微符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康予虎推测,这些符号或许与当时的地方铸币工艺或祈福仪式有关,不过还需要进一步的科技检测才能揭开其中的谜团。
紫霄宫作为武当山“九宫”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缮。此次保护工程不仅着眼于消除自然风化、人为损伤等问题,更注重挖掘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按照计划,所有文物在完成除尘、分类、研究等工作后,将于2025年修缮完工时重新被安放回宝顶,延续古人“藏宝于顶”的传统智慧。
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宝顶文物是建筑与历史的双重瑰宝。未来,将借助数字化技术记录文物信息,并策划专题展览,让公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
紫霄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素有“云外清都”的美誉。其建筑布局巧妙,暗合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是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更是武当武术的重要发源地。此次宝顶秘藏的发现,无疑为这座千年宫观增添了更为传奇的色彩,也让我们对武当山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