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与众多英国史家不同,费吉斯专研俄国,研究范围横跨俄罗斯帝国、苏联与当代俄罗斯。他不仅熟悉俄国政治与历史,更兼及俄国文化、文学、艺术、民族、社会。

费吉斯的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如《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当今英语世界俄罗斯研究的一流大家。在俄罗斯学术界和俄罗斯联邦政府有重点和有选择地翻译和介绍欧美学者关于俄罗斯文化与俄国文化史的研究的同时,奥兰多·费吉斯每部著作的出版几乎都受到俄罗斯社会的关注。


奥兰多·费吉斯

与描述国家命运、制度存废或领袖功过的“宏大叙史”不同 , 奥兰多·费吉斯不仅“目光向下”,关心普罗大众的命运;更同时讲述“他的故事”(His Story)和“她的故事”(Her Story)。他的作品中,有很多令人感佩的女性历史人物。譬如《娜塔莎之舞》中,他以相当的篇幅颂扬了十二月党人背后的英雄——他们的妻子。在沙皇为了让她们和丈夫断绝关系、不惜修改贵族不得离婚的法律后,她们仍然选择与丈夫共同流放西伯利亚,哪怕永世不得返回故土。

他的叙史风格有很强的文学性,文笔之优美甚至能得到文学界的赞赏。 出身于文学世家的他,不仅受到作家母亲的文学品味的影响,自己还是 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的正式会员。在评论家看来,费吉斯的作品“涉猎广泛,讲得漂亮,带着他对生动散文的精妙目光,他描绘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也正因可读性强,费吉斯的作品才能有别于严肃的史学著作,在大众读者中引起广泛的影响。当一本历史书非常好看,我们甚至可以将它形容成:这很费吉斯。

M译丛曾经推出他的三部作品:《娜塔莎之舞》《克里米亚战争》《创造欧洲人》。

购买三册组合装,加赠M译丛徽章1枚

《娜塔莎之舞》

豆瓣评分9.2

⭐了解俄罗斯文化的必读经典


我们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我们既无西方的传统,也无东方的传统。我们似乎置身于时间之外……

——恰达耶夫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

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是一个开场白。它的核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相遇:上层阶级的欧洲文化与农民的俄罗斯文化。1812 年战争是两者第一次联手推动了民族的形成。受到了农奴爱国热情的鼓舞,娜塔莎那一代的贵族开始突破他们自身阶层的外国传统,转而寻求一种建立在“俄罗斯”原则基础之上的民族意识。


《战争与和平》

他们用母语取代法语,并将自己的风俗和衣着、饮食习惯和室内设计品位都俄罗斯化了;他们走入乡村去了解民间传说、舞蹈和音乐,希望能够在所有艺术形式中塑造一种民族风格,来接近和教育普罗大众。像娜塔莎的“大叔”一样(在《战争与和平》的结尾还加上了她哥哥),一些人放弃了圣彼得堡的宫廷文化,而试着与庄园中的农民一起过一种更淳朴(也更“俄罗斯”)的生活。

“本土”俄罗斯与“文明”俄罗斯对抗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在一个国 家里分化出了拥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理想的两个社会,进而导致俄罗斯社会分裂的悲剧。 当含着金钥匙出生,并在全真的贵族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娜塔莎”偶然地在“农民大叔”的林中小屋里翩翩起舞时,“突然发觉自己的身上流着农民的血液”,一下子就撕开了俄罗斯“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百年创伤。

美国作家施梅曼曾经担任《纽约时报》驻苏联记者,他给予《娜塔莎之舞》极高的评价 :“奥兰多·费吉斯成功地描述了俄国文化的无比深厚和强大力量,概述了俄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和事件。奥兰多·费吉斯以一种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俄国的方式来书写,这种方式比仅仅去叙述统治者如何专制、征服者如何残暴和战争如何残酷更高明。用俄国人自己的话谈‘俄罗斯问题’,如何寻找亚洲之根,探求俄国农民之谜,如何养育出如此多的伟大作家、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是其著作的过人之处。”

有中文读者读完《娜塔莎之舞》,最受震动的是看到“那些跨越了沙皇俄国与苏维埃政权的高贵而丰沛的灵魂,是怎样在动荡的历史长河中挣扎、破碎、流浪与回归。

《克里米亚战争》

豆瓣评分9.1

一场被遗忘的战争,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


对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人们来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战争,就如同两次世界大战对生活在20 世纪的人们一样重要。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借宗教争端入侵今属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两公国。随后,摇摇欲坠而勉力维持其欧洲势力的奥斯曼帝国、担心俄国扩张的英国,以及想要重塑辉煌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陆续对俄宣战。持续18个月的克里米亚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并彻底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和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

这场后世很少提及、几近被遗忘的战争,其实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克里米亚战争是第一场“全面战争”,今天常见的殃及平民、造成人道主义灾难的战争,在这里已见端倪;它也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又是最后一场依然遵从“骑士精神”的战争;它同时是历史上第一场舆论起了关键作用的战争——人们对战争新闻的反应成为军事当局做决策时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


《拜占庭:三城记》

这是欧洲、俄罗斯和中东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犹在。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维持欧洲秩序的俄罗斯—奥地利保守主义联盟,让一些新兴国家,包括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德国得以诞生;也让俄罗斯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深的怨恨,觉得这些基督教国家竟然会背叛自己,与异教徒土耳其人站在一起;同时让巴尔干地区人民的独立期望受到打击。

这场战争打开了奥斯曼帝国的大门,西方军队和技术的涌入,加快了这一地区融入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步伐,同时也引发了伊斯兰世界对西方持续至今的对立情绪。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费吉斯大量引用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文献资料,包括参战军士的回忆录及信件,全面展现了民族主义情绪、帝国势力博弈和宗教冲突是如何影响各国介入战争的。从国王与大臣、报道战争的记者与作家,到战场上的军官与士兵、围城内的妇孺,费吉斯不仅从多个视角还原了战争的全景,也为今天理解19、20世纪的“东方问题”,黑海地区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以及俄罗斯与西方的世界裂痕提供了新的入口。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死亡兵士的墓碑/内文图

[费吉斯]在描述高层政客对普通人的影响方面展露了极其出色的天赋,清楚地呈现了引发战争的反常外交手段……这本书清晰易懂、文笔流畅、情节生动。最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为什么这场被忽视的冲突和为此殉难的人值得我们长久铭记。

——《独立报》

《创造欧洲人》

豆瓣评分8.4

⭐第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欧洲从此等于高雅


在欧洲的任何地方,没有欧洲人会是完全的流亡者。

——埃德蒙·伯克

1846年6月13日巴黎一布鲁塞尔铁路开通,1500名旅客接受铁路公司经营者罗斯柴尔德男爵的邀请,搭上首航火车。受邀的旅客包括法国国王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子内穆尔公爵和蒙庞西耶公爵、法国和比利时的官员们、大仲马、雨果、戈蒂耶、安格尔等名人。旅途中,柏辽兹指挥乐队在火车上演奏了《葬礼及凯旋大交响曲》。

这条铁路并非第一条国际铁路,但却被视为最重要的,因为它连接了法国和低地国、英国与德语区。铁路穿越国界,就此开启了欧洲文化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歌剧团、乐队和演员成为常客,搭乘火车穿梭各国,举办大量的演奏会、艺术展览、读书会、沙龙,国际市场也借由便捷的跨国运输向量产的廉价画作复制品和书籍、乐谱的印刷品开放。

欧洲各国民众开始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并共享同一种文化——他们阅读同样的书籍、聆听同样的音乐、欣赏同样的绘画、观赏同样的戏剧。最终,他们以“欧洲人”自居,视欧洲为一个不受国界限制的文化交流、翻译、交换的场域,19世纪的欧洲就此拉开文化全球化的序幕。


《布达佩斯大饭店》

铁路时代带来大众交通与旅行的革命,印刷技术和国际市场的形成提升作品量产的市场力量,最终艺术与文化成为一门生意,而作品最后能流芳百世或是被历史湮没,也将由资本市场决定。此种风潮下,书籍、音乐、戏剧、绘画成为“欧洲人”的共同嗜好,剧院、咖啡馆、画廊、音乐会成为众人追逐的高雅“生活方式”。资本和艺术联手成就“文化追星”,全职创作的文化明星得以掌握自主权,实现财务自由。

费吉斯通过彼时的三位文化“顶流”——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法国女高音保琳娜·维亚尔多和艺术评论家路易·维亚尔多的故事,展现19世纪灿烂辉煌的国际主义文化,以及当时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如何成为跨国的文化中介者,通过蓬勃发展的文化圈将欧洲各国联结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使欧洲各国人民接受共同的身份标签——“欧洲人”,进而树立欧洲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在世界文明的经典地位。

有读者说,“一切仿佛都朝着一个世界主义的、资产阶级的、统一的欧洲的方向驶去,车被迫停下才发现这一站是民族主义的、威权主义的、分裂的欧洲。可以理解茨威格为什么写完《昨日的世界》就自杀了,因为他的精神故乡是19世纪那个自由的、统一的欧洲文化家园,它已经死掉了。

书中,费吉斯对欧洲文化、文学与艺术的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令人叹服。一个个鼎鼎大名的人物轮番登场,无数轶闻趣事经过他巧妙的编排,相互勾连,层层铺开,凑成了一出形塑欧洲文明的大戏。那个蓬勃昂扬的黄金年代,透过费吉斯精彩绝伦的书写,读起来十分过瘾,对照今日令人扼腕。

购买三册组合装,加赠M译丛徽章1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