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比尔·帕金斯的《最优解人生》。

作者在书中提到,唯有科学规划金钱和时间,最大化人生的体验,才能减少临终时的遗憾。人生是一场体验,让自己尽兴,才是最恰当的选择。



他举了一个宿友的例子。

20出头的时候,他跟宿友杰森都是经纪首席助理。

那时候的他,怕这怕那,畏手畏脚,什么都不敢尝试。比如说到欧洲一趟,他第一时间就否决了,认为这样做,会降低自己的业绩和工资,影响到事业。

反观杰森,哪怕一贫如洗,也敢于走出桎梏,享受了在欧洲的时光,还收获了一段真挚的爱情。几个月后,回到公司,两人的工资和业绩,依旧差不多。

对此,作者比尔·帕金斯开始疑惑,自己的选择,真的是正确的吗?

多年后,比尔赚到钱了。当他去到欧洲的时候,已经没有年轻时候的热情和动力了。年轻时候的空白、遗憾,让比尔觉得,失去了体验感的青春,显得没有意义。

他借这一个例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是用来体验的。要是不敢去体验,或者说延迟体验,只会是错过最美好的人生时光。

书中的原话是:“极端的延迟满足等于没有满足。”



如何理解呢?

20岁到30岁的时候,青春无限,有着旺盛的精力和动力,可以去大胆冒险、背上行囊走天下、追求理想、追求爱情、追求诗和远方。

可是,人们都缺乏勇气,啥都不敢去做。总是觉得,现在就算了,等到了中年、晚年的时候再考虑,也不迟。

殊不知,到了中年、晚年,身体的精力大不如从前了,再怎么大胆冒险、背上行囊走天下、追求理想、追求爱情、追求诗和远方,已经做不到了。

其他的情况是如此。

10岁那年,明明可以吃冰糖葫芦,但我们不吃,非要等长大后再吃。长大后,哪怕可以买下全部冰糖葫芦,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

20岁那年,遇到纯真、喜欢的异性,不去表白,非要等赚到钱后再表白。赚到钱之后,心态苍老了,也就感受不到初恋时的滋味了。

30岁那年,可以去追求理想, 做点事业,但我们不做,非要等中年的时候才去做。到了中年,各种琐事缠身,已经没有追求理想的精力、时间、热情了。

40岁那年,明明可以停下来,去陪伴家人,看看世界,但我们拒绝了,依旧停不下来。终究会造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这就是“延迟满足”的错误人生。



有些体验只能在特定时间享受。比如说,大多数人无法在90多岁去滑冰。

前段时间出游,遇到了一个同行的年轻人。读完研究生的他,背着一个行囊,就一个人走遍天下,看过中原乡土、江南园林、北国风光、西北大漠、高山冰原、苍茫大海......

我问他:“跟你年纪相似的同龄人,如今要么在996上班,要么刚结婚生子,需要累死累活照顾家庭,怎么你就选择一个人走遍天下呢?”

他回了我一句话:“人生苦短,要在最宝贵的时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儿。在最美的年华走过一遍,经历过一场,也就没有遗憾了。”

深以为然。

同行的,还有一位老人家,61岁刚退休。他看着这个年轻人,说了一句:“年轻时候,我们哪有你们这个条件啊。现在,想到处走走,也都力不从心了。”

这就是人生的遗憾。

很多人都觉得,人生还有来日方长。其实,他们都错了。人生没有来日方长,只有稍纵即逝。不去把握,终究会错失最好的时光。



正如《最优解人生》中提出的观点:

时间就是金钱,你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是用生命去交换的。如果死后还有留下的钱,那就留下10万。这说明你有价值10万的时间被浪费了。

即使想留钱给孩子,也别等到死后。你死了,他们也老了,应该在孩子30岁左右,生活最需要钱的时候给,才能带来最大的效益。

用钱,是一种策略游戏。金钱最大的用处,是购买人生的体验。人活着不是为了积累财富,而是要创造回忆。

不要总是为了“未来的安全感”而牺牲当下的生活。要克服那种拼命工作,啥都害怕的恐惧感。从来只有积劳成疾,过劳累死的,没有玩得太开心,最后只好饿死的。

体力、精力,都会随着年龄而递减。20岁能爬的山,到了60岁就只能看看。30岁能吃的美食,70岁已经咬不动。

不如30岁的时候去冒险、学习、社交、旅行,抓住每一个时刻体验生活。去创造那些让你无悔的瞬间,和闪闪发光的回忆。

“延迟满足”的结论,本质就是错误的。成年就像是渐冻症,我们每天都在死一点。我希望去寻找一些值得讴歌的东西, 去过滚烫的人生。

以此共勉。

文/舒山有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