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基金被非法套取,该给监管眼睛动手术!
文|清哲木
近日,媒体披露了湖北武汉部分医院、药店、药贩子与参保人进行违规“医保取现”的调查报道,引发社会关注。
此外,据了解,目前湖北武汉市医保局已派出16个工作组,进驻湖北省武汉市马应龙全部40家线下医保定点药店,对相关情况展开调查。记者调查发现,不仅参与“医保取现”的机构和个人十分活跃,而且还形成了倒药套现的“一条龙”服务。收药人在医院发放小广告并物色参保人员,药店店员与药贩默契配合,药品销售已形成固定的渠道,药费按比例返现已形成潜规则。通过一条完整且闭环的灰色产业链,大量药品被倒卖出去并再次回流到市场,其中不乏大量高价药、生物制剂、救命药等。
医保基金被非法套取,正在侵蚀老百姓的“救命钱”。
另外,近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小小眼科5年套取医保基金3000余万元——起底一家民营医院违规外包科室的隐秘“敛金术”》的报道,起底了个别医疗机构招揽、利诱群众通过虚假诊疗、虚假住院、虚增耗材等方式骗取医保资金。
这个更加触目惊心,一名“游医”违规承包民营医院眼科,靠“下乡义诊”等活动诱骗农村参保老人接受白内障手术,短短5年间套取医保基金3000余万元。市场引流人员披上白大褂摇身一变成为“医生”,凭借话术诱骗大量老年人开展白内障手术,采用伪造病历、篡改视力数据、虚开发票等手段偷梁换柱……视力好坏一律手术,骗多了举办“庆功宴”。
据报道;“单纯造假的骗保模式逐渐向真假掺杂、过度诊疗的模式演变,骗保行为人往往选择具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过度诊疗,真真假假难以辨别。”业内人士分析,医院疼痛科、康复科、眼科是重灾区。
骗保和套现,都是榨取老百姓的“救命钱”,医保基金,这一关乎百姓健康与生命的“看病钱”“救命钱”,绝非儿戏。参保人通过医保卡购买高价药品(如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等),再以6-7折价格卖给药贩子,套取现金。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医保基金流失。例如,武汉某参保人通过马应龙大药房购买价值9840元的药品,以不到六折价格套现,医保基金因此损失近4000元。国家医保局指出,此类行为破坏医保制度的公平性,损害全体参保人的共同利益。
在高价回收的药品中不乏处方药(如免疫球蛋白),需严格凭医师处方购买。但药店通过虚假电子处方(如成都成华东升医院提供的“一分钟审核”服务)违规销售,导致药品流入灰色市场。这些药品可能被用于非法渠道,甚至被二次销售至黑市,存在用药安全隐患。
骗保和套现表面上参保人获得短期现金收益,实则牺牲了长期医疗保障。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本应用于支付未来医疗自费部分,套现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导致参保人面临罚款、停用医保待遇等风险。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损害自身和社会整体利益。 药贩子、药店、互联网医院形成利益链条,扰乱药品流通秩序。此类行为削弱公众对医保制度的信任,加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
相关地方暴露出来的骗保套现行为,折射出地方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尽管国家层面三令五申,但地方监管部门对药店违规行为的查处多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例如,湖北武汉仅暂停3家涉事药店医保结算,未追溯上游处方来源及药品流向;四川虽启动联合调查,但未披露对互联网医院的具体处罚。
地方医保、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不作为,导致灰色产业链长期存在。例如,某互联网医院在湖北与上千家药店合作,但地方医保部门未能通过跨区域数据比对发现异常。医保取现高价收药不仅掏空“救命钱”,更暴露出地方监管的深层次漏洞。唯有通过技术赋能、法律震慑与公众参与的多维治理,才能筑牢医保基金安全防线,守护社会公平与健康底线。
民以食为天,医以民为本。医保监管的“眼睛”必须擦亮,只有守护好医保基金这一民众的“救命钱”,才能让医保制度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眼科5年套取医保3000万,监管不能“视力不好”。“监管的眼睛”是得了白内障还是近视眼?其实,“监管的眼睛”也该动动手术了。骗子可恨,监管也要反思,骗保可恶,监管缺失难道不是罪大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