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成了廉价劳动力?

近日,一位自称上海985高校的教师,在某平台上发布的笔记引发网友热议。

他的几乎所有笔记都在哭喊着要辞职、生不如死,不想再干了,后悔当老师了……



高校教师,本该是无数人羡慕的“人生赢家”标配。

然而,这位教师博主似乎却在戳破这看似美好的“象牙塔”生活。

那么,是无病呻吟展示凡尔赛生活,还是大学老师真的就是牛马?



32岁的李老师拥有海外名校博士学位,2020年回国进入上海某211高校任教。

他发的朋友圈,很多都是下午三点就出现在咖啡馆或公园的悠闲照片。

朋友都羡慕他这种“自由职业”般的工作节奏,然而真相是什么,朋友们并不知道!

“昨晚审稿到凌晨3点,早上8点又要给本科生上课,中午发完论文修改意见后赶去开学术委员会,晚上还要带研究生讨论...…”

这是李老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真实作息。

不禁令人感叹,他这一天真的是从早忙到晚,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而像他这样忙碌的高校教师还有很多。



有数据显示,中国高校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远超想象。

中国教育学会2023年的调查发现,211/985高校教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高达65.3小时,远超法定工作时间。其中科研任务占据了他们48.2%的工作时间,教学工作则为33.6%。

2025年1月21日,青年长江学者刘永锋去世。

据其妻描述,他从2007年入职浙江大学开始,此后整整18年,都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

一位高校教师在自媒体平台上也发文表示,他们在437名高校教师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这些教师的每周工作时间,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法定劳动时间多达18.8%。

即使在寒暑假期间,他们依然要继续工作,每周平均工作时长高达32.9小时,并非大家想象和羡慕的那样轻松。



而且,很多高校老师平均每周在深夜工作约11小时,并且几乎成为常态。



近年来,高校中青年教师猝死的现象也非常多,这与他们超高的工作强度是脱不开关系的。



更令人心惊的是,教师们的精神健康状况。

中国心理学会曾发布《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报告》,报告显示,高校教师中42%的人存在中度以上抑郁症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针对1998年至2022年间,中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在过去24年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且这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继续恶化。

超负荷工作让教师们身心俱疲,而残酷的考核测评体系,才是让老师们心力交瘁的主要原因。



在许多人眼中,高校教师的工作是妥妥的“铁饭碗”。

殊不知,如今的高校老师早已不是录取了就能干到老的。

因为老师们的聘用也是合同制,此外还有一项“非升即走”制度。



“非升即走”的意思是,在3-6年的初聘期间内,教师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论文发表、成果转化、课题研究和教学任务。

如果完不成,不仅不能晋升职称,还无法签订长聘合同,解聘就成了必然选择。

教育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校中,编制内教师占比已降至43%,其余57%均为合同聘用,且需要三年一考核,不达标就出局。

有教师吐槽,入职2年,为了评职称,在论文、课题上花费大量时间,却对教学工作没有半点帮助,学生也无法受益,因此非常内耗和痛苦。



华东师范大学做过一项追踪调查,在千名高校青年教师中,5年内有42%的人选择主动离职,其中78.3%的人表示“过高的科研压力”是主要原因。

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很多教师甚至还要自掏腰包搞科研,每年支付几万元的会议注册费、论文版面费和语言润色费等,而这些费用大多无法报销。



这似乎成了高校学术界不为人知的“秘密”。

然而,让很多教师心寒的是,这样的硬性要求和标准,并不是他们想要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的,因为国家级课题想要拿下,非常难。

有的教师工作几十年,可能也拿不到哪怕一项国家级课题。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2022-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在全国的终审通过率只有13%左右。

超过95%的项目在学校申请时就被淘汰了,一些学科的申报立项比不到2%!



张敏老师所在的是北京一所冲击世界一流的高校,她坦言,学校制定的5年内出两项国家课题的要求,在她所在的文科学院100多位教师里,竟然没有一个人符合标准。

其难度可想而知。

可令人尴尬的是,尽管高校教师在论文和科研上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他们获得的回报并不与此成正比,尤其是经济上的回报。



有数据显示,除了少数头部高校和特殊人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实际收入,远低于同等学历从业者。

上海市教委曾公布数据,本市普通高校教师的平均月薪为15600元,而同城同等学历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者的平均月薪达到32800元,几乎相差一倍。

某平台上,当一位博士毕业入职上海Top2高校的青年老师,晒出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后,评论区许多人表示不相信。



低至2000多元的到手工资(另有4000元的房补),让博主本人甚至怀疑人生了!



虽然到了第3个月,涨到3000多,第7个月涨到5000多,但这样的工资水平,依然不算高。



除了基本工资,教师的其他收入都与考核挂钩,一旦科研任务完不成,实际收入会腰斩。

一位历史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某高校任教,3年下来账户余额不足10万元。

而他的同学去了互联网公司,第一年就买了房,自己却还在为交房租发愁。

高校教师作为高学历人才,经济状况与其学历严重不符,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研究称这种现象为“高知贫困”。

高校教师面临的诸多困境亟待解决!

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并要求“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很快,中国人民大学率先进行改革,取消了对教师SCI论文数量要求,允许教师每年只需提交1-2篇最能代表学术水平的论文或著作。

上海交通大学则推出了“分类评价”制度,为教师提供“教学型”或“科研型”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再要求所有教师完成同样的科研指标。



这些改革措施将逐渐为高校教师减压,但效果还需时间检验。

同时,针对高校教师的薪酬改革也在推进。

教育部2024年工作计划明确提出“建立高校教师薪酬正常增长机制”。

截止2023年,共有17个省份的高校教师工资标准有所提升,平均涨幅为11.3%。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高校教育评价体系的持续改革,教师的职业环境有望在未来3-5年内得到实质性改善。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职业选择不应被表面光鲜所迷惑,每个行业都有其不为人知的艰辛。

参考资料:

《快来围观!超百名高校教师晒工资!》,琅琅学术

《高校教师,全面涨薪》,虎嗅网

《破“SCI至上”后,科研评价体系如何立》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高校教师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中国科学网》,2024-02-27 第4版高教聚焦

作者:顺心

编辑: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