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电机学院与上海智元机器人共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联合实验室”里,大学生正在调试机器人,让其完成将水瓶放置到指定区域的任务;一旁的白板上,老师写下实验室的挑战:“让机器人行走,跑起来!”这是该校落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举措之一。

昨天(29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大会在临港新片区举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试点高校发布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并与企业签约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上海电机学院成为首批试点高校

为何改?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配度

应用型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此次改革中,五所试点高校选出各自基础较好、产业特色明显、校企合作紧密的二级学院或专业,开展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本次改革将进一步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紧跟科技变革步伐,对接产业最新需求,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培养主体由学校向校企双元转变、培养方式从学科体系为主向以行业需求为主转变,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精准对接,提升试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级和水平。


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大会在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召开

五所高校改革亮点各有千秋,但其内涵都是以“人”为本,以“企”为本——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微专业+微课程”由行业龙头或专精特新企业主导、学院协同开设,重点围绕产业转型亟须的新兴技术,既快速响应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又能精准对接企业现实岗位需求及未来技术发展需求。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把原有的9个学科性工科学院实质性重组整合为5个技术学部,今后按企业岗位所需定向分班。学生入校经过一年的学习后进行专业分流,实现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实施校内学习和企业带薪实习分班交替进阶式培养,实现岗位需求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与应用场景、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四对接”……

改什么?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电机学院首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名单中,6位来自企业,3位来自高校,产业人数占比超过60%——一支“双师型”的队伍,正成为五所高校试点改革中的“标配”。


上海电机学院首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

来自产业界的老师,更清楚企业“要什么”,亦能把一线的真实问题带给大学生,让学生研究解决“真刀真枪”的问题,在“一线战场”里锤炼“货真价实”的实践能力。

在联合实验室里,智元机器人的五台设备是学生手里的“抢手货”,大伙儿正在练习拆装、维修这些机器人,企业的相关数据已对“合作伙伴”开放。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商业伙伴部总经理刘志强为大学生的激情和创意连连点赞,他指出,具身机器人对应用场景和技术的要求,远远超过此前的工业机器人,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在工程师培养的过程中,要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政策,这无疑需要校企的“内循环”要更紧密。


试点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当然,试点高校也正根据前沿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加速推进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与行业产业共同制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推动培养体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培养方式从“标准化培养”向“定制化培养”转变,缩短人才供给的响应周期。

“学校正在进行‘产业—学科—学位点—专业’的一体化布局。到2027年,专业总数达到49个,理工科专业36个;理工科专业占比由66%提升至72%,招生规模占比由69%提升至74%。”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王宏志介绍,“学校采用了‘宽口径培养、按需编班’的培养方式和‘大一结束选专业,大二结束选产业,大三结束选企业,大四结束选职业’的培养路径。”

怎么改?评价体系要跟上

在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看来,强化“内功”,是应用型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必要保障。而这里的内功,无疑就是高校教师。

“当前,我们的教师主要来自研究型高校,自身接受的教育也是偏理论的,以科研为导向的。现在,我们也要把老师送进企业‘修炼’,同时广开教师队伍建设通道,近三年里我们有30%的老师是直接从企业引进的——他们有长期的实践经验,注重研发,又崇尚高效的工作环境。”龚思怡告诉记者,校方也在创新人才的多元评价制度,创新设立了产业型教师的职称系列,这些老师不用专注写论文、申请课题,只要能直接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取得成果后也能评上副教授和正教授。

前不久,在上海电机学院举办的2025届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会上,来自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领域里的100余家优质企业,纷纷找到了心仪的“未来员工”。不少企业表示,面对未来AI和机器人工业化的挑战,具备过硬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有一定实习经验,还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毕业生,已成为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在联合实验室里,学生正拆解机器人零部件

“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这些毕业生具备职场‘即战力’。”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介绍,为此,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要依时、依势而变,本轮改革中专业里30%—40%的考核是实践内容,显然不能再通过一张卷子和一个成绩来评价,或许日常实践里,“师傅”对“徒弟”的每日评价将会是一个重要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创新成立了三个中心: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旨在构建产业需求闭环响应机制;产教协同育人中心将作为对接企业、政府、行业及科研院所的重要窗口;学业指导中心则为学生发展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这些举措将有力支撑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联合实验室里,学生正在调试机器人,让其完成相应任务

“过去,工程师强调有动手能力就可以了,但工程师也需要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另外,中国智造业已经全面融入了全球,现在培养的工程师也要强调语言能力,好让他们走上国际舞台。”龚思怡补充说。

原标题:《如何培养大学生成企业心仪的“香饽饽”?沪上五校试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栏目编辑:马亚宁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 郜阳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郜阳,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