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季节性弥漫在北京城空气中的花粉,终于得到了媒体关注。短短几天时间,以花粉为主题各类新闻纷至沓来,深受花粉荼毒的过敏性鼻炎患者群体,终于不再是被忽视的少数。只是,“花粉围城”也意味着北京的空气保卫战,又要开辟新的战场。从沙尘到雾霾,再到如今的花粉,乃至大有死灰复燃迹象的沙尘,这场保卫战,到底要走向何方?
北京的空气质量,似乎一向都不十分尽如人意。拿个人的经历而言,我没有在北京城亲历过沙尘暴肆虐的时代,但我却见证过北京城的雾霾时代。2012年8月,我经北京转车去上大学,很新奇地发现,北京城的空气里弥漫着一层淡淡的如烟似雾的东西,像雾但又不是雾。因为在我的人生经验里,再大的雾,在中午的太阳底下也会散掉,但这种东西却能扛住8月炙热的日头。结果,大学上了没有半年,不知从哪天开始,再打开QQ空间,在华北地区上学的同学们,突然开始集体发布玩梗雾霾的说说了,各种几米之外就看不见人了。2012年的那个冬天,雾霾爆发,我虽然在千里之外的西北,躲过了雾霾最严重的日子,但每年的寒暑假回家,当火车开进华北,虽然强度已大幅减弱但却一路绵延不绝的雾霾,依旧能够让我震撼不已。
16、17年,我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待了一两年时间。当时国家整治雾霾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只不过大面积、高强度爆发的雾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开始整治到彻底扭转还尚且需要时间,虽然强度已不似12年QQ空间里看见的雾霾那般,但是,北京城的夜晚,烟雾一直弥漫到路灯光亮照不到的黑暗里,而且不同于雾气有着湿润感,雾霾干燥而且极具刺激性,让鼻子和眼睛都极为不适,同时在心理和生理上,让人产生一种近乎窒息的恐惧。我犹记得有一次,我站在行人稀少的街边路灯下望着雾霾,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如果这世上有地狱的话,恐怕就是这般让人不寒而栗的环境了吧。好在,2021年再次回到北京工作的时候,北京的雾霾治理已经进入下半段,雾霾像沙尘暴一样,正在慢慢变成一个过去式。
但是,在雾霾的困扰慢慢解除后,我惊讶发现,原来北京的空气里,还有一种东西叫花粉,会季节性出现,刺激人的眼睛、鼻子、喉咙发痒,甚至肿胀。于是,自此一名普通的北漂,变成了氯雷他定和孟鲁司特傍身的北漂。当时间来到2025年,花粉广受关注,同步而来的是北京政府层面对于花粉的治理。毕竟政府以往的空气保卫战战绩可查,相信北京的花粉难题大概率也是早晚要被攻克。不过,北京的空气问题好像在走一条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路,攻克了一个难题,就会出现另一个难题,甚至最近两年,沙尘暴似乎也有要死灰复燃的趋势。
不过,回顾以往,先前沙尘暴的治理,是出于对农业时代破坏环境的纠错;对于雾霾的治理,是对于工业时代破坏环境的纠错;而今的花粉过敏,是对于绿化时代植被选择的纠错。这样一条时间线看下来,北京确实似乎一直在打“空气保卫战”,但性质上已经完完全全不一样了。最近两年的沙尘暴问题,更多是来自国境线以外的邻居,这也证明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会有能力、有意愿去治理好环境问题。而北京环境问题,一直都很“突出”的原因之所在,正是在于北京这座城市闪耀的城市光环,一旦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成为全国的焦点。举个相反的例子,在我大学时期,石河子的空气环境一年不如一年,到大四的时候,都已经开始有雾霾天气出现了。虽然也有治理,但是前两年,石河子还因空气污染连日爆表而登上热搜。
正是基于北京的城市特殊地位,让北京乃至北京周围广大地区的环境问题,都得以被及时发现,被及时治理,一切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北京的空气保卫战,是一个长期“战争”,但也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北京的空气保卫战,既是为自己,也在为全国提供着环境治理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