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沙尘暴,对于我国北方人来说,可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这种天气在春季非常多见,专家们认为是我国在水土保持方面存在短板。
但问题真这样简单吗?
其实不然,历史上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绝大多数并不是在中国国内形成的,当然国内的水土保持也很重要。
近年来专家们通过卫星云图和遥感技术,后来才找到了沙尘暴的根本源头,其实就是在我们的北边邻居蒙古国形成和发展的。
那么蒙古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亚洲沙尘暴的源头?
这还要从蒙古的地理位置说起。
这里远离海洋,处于亚洲内陆,是一个妥妥的内陆国家。所谓内陆国家,是指没有通向海洋的陆上交通通道。
而蒙古国与中国、俄罗斯相邻,被包绕在这两个大国之间,处境尴尬。
按理说,蒙古国的纬度很高,应该能接近来自北冰洋的水汽。
然而这就是蒙古国的悲催所在,东西横亘的杭爱山直接阻拦来自北冰洋的水汽。
从气象学上来说,没有水汽也就没有云团,没有云团也就意味着降水很少,历史上蒙古国平均年降水仅仅有200毫米,聊胜于无。
因为很显然,指望这点降水量很难维持粮食产量,蒙古国只能依靠畜牧业以及开发矿产资源来过活,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有很多人听到畜牧业,就想象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场景,然而想象中的牛羊满山草场茂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这是因为蒙古国曾经受到斯大林时代的影响,推行了所谓大集体农庄制度,蒙古牧民的游走生活状态被迫成为定居。
按理说,牧民们生活点固定有利于计划经济的推行,然而原先草场轮换休养生息的原始场景也被破坏。
可以想见,因为牧民生活固定,放牧牛羊集中在一个草场,所有的牛羊可着一个地方吃草,这样的话草场就很难恢复原先欣欣向荣的景象。
要知道,蒙古国原本降水就少,再加上草场难以恢复生机,久而久之这些草场就会变得寸草不生,蒙古国南部的戈壁荒漠由此而生。
因为蒙古国纬度很高,再加上降水稀少,在西伯利亚寒冷空气的侵袭之下,地表的岩石开始风化,细小砂砾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产生。
蒙古国能够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问题还不单纯是缺水,因为蒙古高原气候特征更是幕后推手。
那么高原气候的特征是什么呢?第一就是多风,第二就是昼夜温差大。
资料表明,蒙古国一天之内的温差相差三十多度。
在这样的温差下,地表的土壤就会钙化,岩石也会加快风化。
这也就算了,如果没有外来的推力,蒙古的沙尘也不会席卷整个中国。
这就要说说蒙古高原另一个特征,这就是多风,尤其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空气,直接带飞地面上的沙砾,这才是沙尘暴的动力源泉。
如果说地处高原干旱缺水是天灾的话,是不可逆转的先天不足的话,那么蒙古国过度开发矿产资源就属于人祸。
之前就说过,蒙古国的矿产资源是这里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凭仗,如果没有矿产资源,指望几千万只牛羊根本养活不起蒙古人。
但问题是缺乏基本的工业手段的蒙古人,开发矿产资源完全是粗放的,甚至是原始的开采方式。
比如在蒙古国,露天煤矿比比皆是,这种原始的简陋的开采使得所有的资源暴露在彪悍的西北风之下,矿渣煤灰也加入到沙尘暴的行列。
这也就是说,蒙古国之所以孕育成为亚洲沙尘暴的策源地,除了天然的地理因素之外,简单粗暴的生产方式才是最大的黑手。
事情到这里其实并没有完,这里头还有蒙古国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矛盾。
按理说蒙古国拥有350万人口也不算少,问题是八成的人生活在城市。
当然你可以理解城市化是国家文明的象征,但关键是八成以上的国土却是广袤的戈壁沙漠。
可以想见,八成以上的蒙古人生活在几个大城市,放任八成以上的国土逐渐被沙化,这样的国家还能有什么指望?
资料表明,这几年来自蒙古国的沙尘暴越过长城深入四川,整个华北、华中、华南也深受其害,以至于连南京人也开始感受到沙尘暴的威力。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而责怪蒙古国,希望蒙古国能尽快改善环境状况,减少沙尘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参考资料: 受蒙古国沙尘暴传输影响,四川广元出现重度污染--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