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将爷

这两天,26岁北大新传硕士黄同学留校当“食堂阿姨”这事,在全网疯传。

什么“孔乙己终于脱下长衫”“活出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之类的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恰好,周一我要给一所985高校的新传学生做个讲座,讲的正是“新闻人的人生选择”这个话题。所以,对这事,这里我也想抛砖引玉,听听大家说法。

先说个刻薄的观点——这个事这两天成为刷屏新闻,很多媒体争相报道,折射现在很多做新闻的人,是有点可耻的

因为他们把旧新闻做成热点新闻了。
从某种意义讲,甚至可以说是在制作假新闻。

对此,我还挺害躁的。

因为有些媒体与我关系颇深,深到我没法说;有些媒体江湖地位也很高,我如果日决他们,估计会有哥们找我拼酒。

但,说句掏心窝子话,做新闻怎能这么浮躁呢?真要这么没脸没皮的?不应核实一下即时信息吗?

北大新传研究生黄同学做食堂阿姨,这是前两年的事。
早在去年5月,黄同学就离职了。多家官媒今天的报道,对此仍然只字不提。这不对。



新闻讲究个“新”字,但这么以旧求“新”,明显不符合职业道德和专业规则 了。

即便报道做“食堂阿姨”这事,也不应是这么个说法。

原因很简单,黄同学成为“食堂黄阿姨”,只是她那段职业上的一环。

2022年,黄同学北大新传硕士毕业,到北大餐饮中心工作,人家职业路线规划得很清晰:管理培训生——食堂经理——独立经营健康食堂

也就是说,黄同学作为管培生,开始是做文员的,中间去做“食堂阿姨”,只是体验积累一线经验,然后,是要往经营管理层走的。
新闻不应该如此选择性报道!

当然,这个职业并没有编制,黄同学铭记导师让她35前考编的。



不难看出,黄同学到北大食堂工作,只是权宜之计,只是一种过度。

必须得说,黄同学的新传专业没白学,在这么繁复身份中,她挑了一个最适合传播的身份——食堂黄阿姨。

这种人设包装是很有传播性的

你想嘛,黄同学才26岁,明明是个漂亮小姐姐,却化身为“食堂黄阿姨”,对比反差的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再加上北大光环加持,不火才怪。

而且,黄同学也很会表达,特别是那一句“自洽赢过一切体面”,直接戳无数为择业焦头烂额者的肺管子

在就业卷到发疯的当下,这句话,完全就是鸡汤中的霸王鸡。

但,新闻更应该强调的是黄同学的即时信息——在北大食堂干了两年,去年5月,她辞职后,到一家团餐公司,当食堂经理了。

黄同学不在一线当“黄阿姨”已久矣。

当然,在新平台,她把健康传播和餐饮工作结合到一起,想必人生也是阔步向前的。

因为在谈及为何辞职时,她的表达是,自己是外地人,普通家庭出身,当时想法太天真,理想不能当饭吃。

同时,反复念叨“要先有经济基础,才能有上层建筑”。

不难推想,她是觉得北大食堂工资待遇低,选择跳槽能让工资更体面些。

这是理性选择,我举双手赞成。竟,都没编制,那就看待遇。

对年轻人来说,别把理想当口号喊,解决不了吃饭问题,说啥都是扯淡。

更何况,外面公司市场化程度肯定要更高些。黄同学要学历有学历,要容貌有容貌,在更加开放的平台上,在更有竞争的环境下,更有利实现自我。

把这些事件真相交代完,我来说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关于学历与专业。

这一次,还是有很多人在拿北大学历说事,对此,我认为是时候祛魅了。

事实上,前几年开始,北大清华本科硕士就在挤破头往街道办冲了,前段时间,连斯坦福博士也回家乡做街道办干事了。

这充分说明,职场生态已是如此。

众所周知,我以前最反感“爹味”,最讨厌人们放弃市场往体制内挤。

但,现在我要理性很多,在给网友填报高考志愿建议时,也把警校军校和五大官校往一些家庭孩子面前推。

没办法,生态如此,穷人的孩子拼不起爹。

再说说新闻传播这个专业问题。

这几年,新闻传播专业都要被人嫌死了,张雪峰就说什么“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把他打晕”,对此,我相信搞这行教学的老师,恨不得先把张雪峰锤死。

对此,我两边都不站。客观讲,新传教学是有问题的,离新业态太远了。
现在新传学生就业有问题,很多也是学界和业界双重挤压的结果

但,这不是说新传人就没有未来。

北大硕士做“食堂阿姨”的前世,成为她现在转身的空间,恰恰说明,在这个时代,媒体素养和自我包装太重要了。

我的观点很简单,这是一个人人追求“短线成功机遇”的年代,社会择业空间减下,网红思维和IP意识在任何行业领域都是人生进阶的梯子。

总结一下——黄同学从头到尾,都是在利用新传的专业优势,实现不断跃升。

接着说第二件事很多人把黄同学当“食堂阿姨”和当年陆步轩卖肉这事联系起来说。
对此,这应怎么看?

这两人都是北大的,时间大约相差30年,真是今昔何昔!

但,我觉得“食堂黄阿姨”与北大屠夫陆步轩的时代背景又不同。

就在刚刚,我还与陆步轩先生聊了几句事。对陆兄,我很尊敬,不能拿人家当卖点,蹭流量。

这里只是想感慨一下,这个如今以“壹号土猪”闻名于世的大老板,是个厚道人,是个热心人,是个好人,是个有思想的人。

刚才,他还挺牵挂黄同学的,还觉得人家是人才,还在说……

算了,不说题外话了。
我能理解很多人都希望北大“食堂阿姨”未来能像陆步轩那样飞得很高,成就自我实现的佳话。
说白了,这也是底层实现代际转移的美好愿景。

这当然好,我也希望有一天,黄同学到北大捐款,数目能远超陆步轩捐的9亿。

但是,这里我要说点自己想法。

我认为,黄同学与陆步轩所处的年代不同,相比于陆步轩的思想背景板,这个时代的黄同学可能要薄了很多。

不方便说细节,只想给大家说点时间节点——陆步轩是1985年考上北大的,1989年北大毕业的,那是怎样的年代,可能今天年轻人不懂。


也没法说但思想和人生被历史年代植入的深刻痛感,我认为是影响深远的。

陆步轩当年北大毕业,返回陕西原籍,当地职场生态也不好,特别是地方小权力霸占资源和机会,对这种思想者来说伤害极大。

总之,陆步轩被迫下海经商,做成北大屠夫,后来出名后进入体制内,再后来又离开体制内,奔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除了遭遇的权力和环境的外部原因驱使,更本质的原因,还是他的思想和当时市场形成了良性律动。

说白了,那个年代的北大中文才子,都真不是一般的牛逼。


在理想和情怀上,与这一代年轻人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质地。加上遇上一个走向真正开放的市场年代,这种人放哪里都是要发光的。

陆步轩一步步抱着“猪肉”,以北大屠夫这个IP走向辽阔,是他的人生与开放世界形成了同频共振。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理想的人可以成为理想的企业家。

这是黄同学这代年轻人不具备的,也是他们必须要补的课。

遗憾的是,这代打拼的尽头是直播,是做网红。

“食堂黄阿姨”身份如果足够火,配以黄同学才貌,挤身到3800万主播人潮中,也许凭借自代流量能成为火上一时的网红。

但,思想有多远,人才能走多远。

当年,陆步轩早早就以一本《屠夫看世界》成为市场赢家。


“北大屠夫”这个IP直到今天,其实从很大程度都是收着因为真正的强者从来不需要用力过猛。

形象点说吧——如果明天陆步轩开个账号直播卖猪肉,我估计,应该分分钟能挤进生鲜榜前列。

如果真是如此,我倒是建议黄同学去给陆步轩打个下手,做个猪肉西施,这倒也不失为一段北大新时代的佳话。

由此,既得思想,又得市场,你们说,是不是好事?!

PS全文完。共2777字。今天周末,随便写写,欢迎各位后台留言,我们交流互动。顺便在推个北大才子李敬泽老师的新书,李老师人与文,都极好极好极好。也请大家下面二维码,同时,能加我一个星标,或者加好友,以保能及时找到我,谢谢各位!


请欢迎关注人格志视频号,方便我们在直播间交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