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田之光原创制图,版权所有

别人看新闻,看的是标题,我好像看的是内容。

这个“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新闻看了内容后,我发现是个标题党。

这位北大硕士,自己都说了是在北大食堂做“管理培训生”,也就是将来要在北大食堂做管理工作的。

这本身是管理培训生其中的一个工作流程,就是要当一下“食堂阿姨”的,但并不是这么一直当下去的。

所以别瞎激动,真以为北大硕士混到当食堂阿姨的地步。食堂阿姨本身不必需要什么太多文化就能胜任的工作,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北大硕士再怎么对人生失去探索的兴趣,也不太可能说去食堂当打饭阿姨了,对吧?

所以在逻辑上走不太通的事必有蹊跷。咱们不要被标题给带偏了,同时也想一想这事实究竟是什么。

继续看内容发现,北大硕士,出身农村,爸妈都是公交车司机。也就是说她是一个没有背景的姑娘,只能靠自己努力了。但是她本身是学健康传播专业的,也算是专业对口的工作了。

当然在北大食堂工作,相比较我觉得应该是更轻松的工作。不必太卷,而不是把这位北大硕士塑造成喜欢体力劳动,而不喜欢脑力劳动。

搞得好像又要来一次“读书无用论”了一样。

曾经我说过,一个人想改变命运是艰难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

如果这位北大硕士顺利通过管培生阶段,获得了高分,最终必将在管理岗位工作,工资不就上去了吗?现在只能拿五六千块钱月薪又不是一辈子的事。

对于在农村出生长大的女孩,我觉得能对自己有实际的认识,做实际的努力,这已经是比很多人要聪明了。

她都说了,将来是要做食堂经理的,先做管理培训生,必须要在一线轮岗的。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做过车间女工的娃哈哈接班人宗馥莉,难道你要搞个大标题,比如“首富女儿留学回国当车间女工”?

如今宗馥莉正式执掌娃哈哈,前途不可限量。

所以新闻还是不要搞什么大标题,好像北大硕士躺平了什么的。现在这样的环境,能有躺平的机会吗?那必须踏实工作,向着自己设想的美好未来前进的。

通过采访,可以看出,北大食堂应该是在搞一个健康食堂的计划。这个计划挺好的,如果北京大学食堂做好了,可以在全国各地大学,甚至中小学食堂推广开来。

从让所有大学学子享受健康饮食,科学饮食这一点上,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本身是有着让这个社会越来越美好的使命感的人才。对于他们的职业选择,更应该鼓励与赞许,而不是误导公众以为他们也“躺平”了,也不是一些人非要以为自己“躺平”了,就偏执地认为北大硕士也“躺平”了。

从采访看,我觉得这位北大硕士黄女士对自己的目标认知挺明确的,“是很有市场价值的”。

采访的人也问了黄女士的同学工资了,黄女士说了一到两万。所以它回到了原点,就是喜欢。黄女士也说了去过央媒做实习生,也曾在互联网大厂工作过。喜欢不喜欢,亲身实践最容易感知。

一个北大硕士,本是农村人,26岁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一件事情本身,就是让人喜欢的事。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自己先感受幸福了,也更容易为这个社会创造具有幸福内涵的公共价值。

(木田之光写于2025年3月29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