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霍山县汉驰通用航空飞行营地 霍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供图

春日的金冲桃花园里,桃花与游客的笑靥相映成趣。近日,安徽省六安市第十七届桃花季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在此启幕,上海游客赵阳感慨:“六安的山水和人文像一幅立体的中国画,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烟火温度。”这场以花为媒的盛会,恰是六安文旅深度融合的缩影——2024年,该市接待游客68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29%。

农旅共生:从“卖风景”到“卖生活”

“谁能想到,稻田里能开音乐会?”站在六安市裕安区林水寨景区的稻田剧场前,林寨村党支部书记方祖全感叹。这片曾以传统农耕为主的土地,如今成为农旅共生的典范:春有花朝节、夏有星空音乐节、秋启丰收艺术节、冬推围炉煮茶节,一年四季活动不断。2024年,景区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963万元,带动周边农户6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

在美上心田·艺术家村,游客杨林娜正用手机记录一幅幅融合乡村元素的现代墙画,“这里的艺术工作室把农具变成雕塑,把稻谷铺成画布,既乡土又时尚!”六安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培育出7个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太平桥村、九公冲村等6个村入选省级特色美食村。

六安正通过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文化塑魂,当地精准规划,将农耕文化、非遗技艺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在霍山县宋家河村,游客可参观农耕文化民俗馆,参与采茶、制茶、研学、拓展等活动;在金寨县推出大别山农耕展览馆,再现大别山田园的风貌,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未来,六安还将利用美丽公路打造“车窗外的农业画廊”,串联全域农旅节点,让游客“一路风景一路买”。

体旅联动:让山水“动”起来

“霍山大峡谷漂流全程8公里,既能挑战激流险滩,又能欣赏两岸奇峰,这才是真正的‘山水运动场’!”来自南京的户外爱好者李昊今年早早做好攻略。2024年,六安9条漂流线路接待游客超百万,营收1.61亿元。而冬季的莲花山滑雪场更是将“冷资源”变成“热经济”——今年春节假期游客量同比增长300%,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达90%。

体育赛事成为文旅流量新入口。2024年,六安通过马拉松、长三角滑雪邀请赛等50余场赛事,吸引超20万“跟着赛事来旅游”的消费群体,形成“参赛+观光+购物”的复合产业链。

体育赛事变成流动的文旅广告。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赛事+场景+服务”三位一体布局,完善提升体旅融合服务标准,在赛道沿线设置非遗展示区、特产快闪店,推出“完赛礼包”电子消费券等。2025年,六安将支持汽车自驾、山地户外、水上等具有消费引领性的户外休闲项目产业化发展,重点打造大别山风景道、中国红岭公路等汽车自驾运动游精品线路,促进体旅深度融合发展。


游客在六安市舒城县万佛湖体验水上降落伞项目 万佛湖景区供图

林旅共赢:让“深呼吸”带动“深消费”

“深呼吸,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城市的20倍!”在陡沙河森林小镇,苏州游客黄庆晟带着孩子体验森林瑜伽。这座以“林泉康养”为特色的度假区,将温泉疗愈、中医药体验与森林步道结合,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林下石斛种植,户均年增收8000元。

金寨县天堂寨镇则用科技赋能生态教育,推出“守护安徽麝家园”等主题研学课程,让孩子们亲身去感受大自然的奥秘,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以前只觉得山美,现在才知道每片叶子都是生态系统的密码。”带队的合肥教师刘雯说道。2024年,当地开发10套自然教育课程,接待研学团队4万人次,让生态价值转化为知识经济。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创新推出“森林+”产品体系,完善森林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康养、森林研学、自然教育等森林旅游项目,探索森林旅游与历史文化、体育健身、休闲养老、药膳食疗等融合发展。下一步,当地将打造四季景观带,并建设多个森林摄影基地、星空观测线路,同时力争实现4A级以上景区“森林康养驿站”全覆盖,让“深呼吸”带动“深消费”。

“我们已联动12家市直部门,持续推进交旅、水旅、农旅、体旅、康旅等融合发展。”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秦国伟表示,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让文化可体验、让山水可参与、让乡村可增值。2025年,六安将推进S333美丽公路建设,串联80个乡镇、52家3A级以上景区,开通运行“乐游长三角·坐着高铁寻游六安”专列,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同时培育数字演艺、低空飞行等新业态,打造“六安游礼”文创体系,让文旅融合从产业协同迈向价值共生。

2025年3月29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安徽六安: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1+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