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三月的皖东大地,春风十里不如你。

3月29日,作为新晋滁州文旅推荐官,我应邀走进来安县张山镇仰山村的灿灿桃林间,第十四届滁州桃文化旅游节正在如一场教科书级的文旅实践画卷徐徐在我们面前展开。

01 主会场观察:土味的高级感


驱车抵达仰山村时,早春的寒气尚未散尽,村道上却已升腾起另一番人间烟火。这场以"桃"为媒的文化盛宴,从三个维度展现出文旅融合的破圈智慧。

百姓经济唱主角:乡亲们挑着竹筐提着竹篮沿路排开,红亮亮的香椿头沾着露水,鸡蛋带着农家宅院里的热气。

最妙的是,这条地处乡村野外的桃花路,竟自发形成了“小吃一条街”——葫芦裹着冰糖咔吱脆,炭火羊肉串滋滋作响,现包的馄饨在滚水里翻腾。

盆装的肉馅新鲜红润鲜亮如初春的桃瓣,灶台边的食客端着碗筷,坐在原本寂静山村的桃花之邻大快朵颐。

谁说文旅经济一定要阳春白雪?这份沾着泥土气的烟火人间,带着土味的高级感,才是乡村文旅最动人的底色。


活动开幕式堪称"高效美学"范本:领导致辞精准卡在5分钟红线,春游路线推介等流程用图片、短视频取代冗长讲解,最美志愿者、短视频大奖赛颁奖、文旅推荐官授牌仪式更是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安保服务显匠心:面对超预期的客流,现场安保交出了满分答卷:现场核心区、集市区、停车区标线清晰,志愿者有序引导,留住了热闹,更守住了秩序。

02 分会场:“文旅+”的无限可能

下午,我们转战来安县城分会场,更深层次的文旅创新令人耳目一新。

儿童跳蚤市场:“小掌柜”的乡愁启蒙

儿童跳蚤市场的旧书玩具摊间,稚嫩的童声吆喝此起彼伏,文化传承的根脉不经意间已悄然深扎。

不同于普通的跳蚤市场,这里更有与家乡的深情连接,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桃文化,在交易中传递家乡自豪感,当童年经历与乡土情结深度交融时,刻下的是孩子们专属的乡愁记忆。


皖东物产矩阵:可带走的文化记忆

应邀参会的各县市区展区堪称“皖东非遗与特产物博会”,吃的有定远牛肉、琅琊酥糖、来安雷官板鸭……喝的有明光茶叶滁贡菊花红酒等等,当传统物产穿上“文化嫁衣”,“带得走的乡愁”便成了现实。

中医药义诊:把民生服务变成文旅IP

我个人以为,来安中医院的义诊豪华团队堪称本次活动的“神来之笔”:耳穴、刮痧、艾灸、推拿等体验区排起长队。

医务人员现场结合游客身体情况讲解中医药养生知识,让游客实实在在地薅到了羊毛,留得下、待得住,更有收获。既服务了百姓,也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

所以,当文旅活动与民生服务如此熨帖相融,当主办方真正展现出了满满的诚意,实打实的服务时,必然结果是活动一定能成功。


03 写在最后:文旅破局的来安启示录

这场持续十四载的桃花之约,早已超越节庆活动的范畴。主会场的“土味”市集与分会场的“雅集”相映成趣,政府引导与民间智慧水乳交融,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

尤为可贵的是,从儿童实践到青年联谊(“桃你喜欢 缘来誓你”暨“皖工鹊桥 会聚良缘”来安单身青年交友派对),从百姓创收到中医惠民,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以人为核”的文旅哲学。


当然,本次桃文化艺术节引发的思考还包括:当一些活动成了事实上的“一次性打卡经济”时,如何通过设计“季季有主题”(春赏花、夏摘果、秋酿酒、冬研学)等活动留住流量。

但无论如何,来安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大型文旅活动操作范本。

我们不妨学一学张山镇,他们已经用一场桃花盛宴给出了更深刻的答案:

真正的文旅融合,不在镜头里的惊鸿一瞥,而在土地里长出的生活美学。这样的作业,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原文笔误部分已由小编修正。)

来源:文旅推荐官王晓兰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张 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