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乡村振兴的“活力细胞”,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农民增收渠道拓宽指明了方向。
我们将走进田间地头,探访车间仓库,用镜头捕捉合作社带头人的智慧与汗水,用文字记录社员们的奋斗与梦想。在这里,您将看到他们如何以“抱团发展”破解“单打独斗”的困境,以“绿色转型”守护洱海碧波,以“科技赋能”提升农业质效。每一篇报道,都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诠释;每一个故事,都是对农民合作社力量的深情礼赞。
大理市供销社与大理市融媒体中心携手推出【合作社的力量】专栏,旨在深入挖掘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为您呈现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见证一个个富民强村的精彩篇章。
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五期——《春耕时节菌香浓 林下“掘金”富农家》。
正值春耕,位于大理市太和街道大波箐自然村的柳立清,正弯腰在一片松林下仔细查看菌棒。“这些赤松茸每天都会长出来新的,亩产8吨左右,一年可以采摘两个月,深圳的一家餐厅每个月都要从合作社订购3吨多!”他擦了擦汗,脸上掩不住笑意。
柳立清口中的“合作社”,是大理州阳光森林园艺专业合作社。这片35亩的林下基地里,菌棒错落排布,冷菌、虎掌菌、赤松茸等仿野生食用菌在腐殖土中悄然生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泥土与菌香。
冷菌
从“卖苗木”到“种菌子”
林下经济激活新动能
成立于2011年的阳光森林合作社,早年以观赏苗木种植为主,但受市场波动影响,社员增收遇瓶颈。2023年,合作社负责人柳立清带队赴外地考察后,瞄准了“仿野生食用菌”产业。
柳立清
大理州阳光森林园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经过2023年的实验,目前成功培育出五六个食用菌品种,包括冷菌、虎掌菌、赤松茸、灵芝等品种,正常情况下,冷菌亩产可达12吨,虎掌菌亩产22吨,赤松茸亩产5吨左右。
虎掌菌
“大理生态好、林地多,野生菌是‘金字招牌’,但产量不稳定。仿野生技术既能保留品质,又能规模化生产,市场潜力巨大!”柳立清介绍,他们依托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下属研究所,投入研发经费,成功摸索出林下温湿度调控、菌种优化等关键技术。
赤松茸
仿野生技术让菌子品质接近天然,又能保证食用安全,经济效益也要比普通人工菌好。“上海客商去年订了5吨赤松茸,反馈说煲汤比肉还鲜!”柳立清翻开记录本,语气自豪。
干制后准备发往深圳餐厅的虎掌菌
“三提供一回收”联农带农
家门口就业稳增收
“菌子种得好,关键得让农户跟着赚!”柳立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通过“提供菌种、技术、销售渠道+保底价回收”模式,已带动3户示范户种植24亩。截至2024年底,186名社员按销量返还12.77万元,比非社员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
黄素钧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他说,“以前种蔬菜、药材,产品同质化严重,现在合作社教技术、管种植,去年菌子销售额就有20多万。”
黄素钧
大理月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我在2023年开始种仿野生食用菌,基地里采取林下套种食用菌、药材、蔬菜的方式,去年一年仿野生食用菌产量在10吨左右,销售额20多万元,顾客反映仿野生食用菌的香味、口感、外形等方面基本与野生食用菌没有差别。
基地还成了“就业车间”。采菌、管护等环节用工灵活,60岁的村民瞿团伍每月做工12天,能挣近2000元。“年纪大了出去打工难,现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基地高峰期月均用工超300人次,年支付工资50余万元。
瞿团伍
大波箐村民
在菌子基地打工,在家门口赚钱还能顾家,而且有点事情做心情也好、身体也健康。
“农文旅”解锁菌香新场景
小菌子撬动大市场
除了深耕产销链,合作社还借大理旅游优势,与天龙八部影视城、蝴蝶泉公园等景区合作,推出“林下采菌+美食体验”农文旅项目。游客王女士举着刚摘的赤松茸连连拍照:“第一次见长在林子里的菌子,现采现煮,鲜掉眉毛!”
“让‘云菌’名片更闪亮”
站在基地高处远眺,连片的松林下菌棒整齐排列,农户穿梭其间忙碌。柳立清信心满满:“未来三年,我们要把合作农户扩大到100多户,打造集种植、加工、旅游于一体的菌菇产业链,让大理‘仿野生食用菌’走向全国餐桌!”
从传统苗木到林下“掘金”,阳光森林合作社的转型之路,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技术赋能、联农惠农、三产融合,这条“菌子链”上,有科技攻坚的智慧,有农户增收的笑脸,更有一粒“小菌子”激活乡村产业的无限可能。
记者:杨雨 罗秋爽
编辑:向红玉
值周:张辉 胡亚玲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