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夏高琴 徐州摄影报道
聚光灯下,少女翻飞的裙摆似一尾跃出龙门的锦鲤,又似破茧重生的蝴蝶,在或轻快或悠扬的旋律中,曾被命运宣判“不完美”的女孩,舞动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叩击命运的玻璃窗。
掌声如雷鸣般响彻在第12届世界冬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赛场上,17岁的杨清媛最终拿下两金一铜——第十二届世界冬季特奥会体育舞蹈项目集体舞金牌、双人舞银牌和独舞铜牌。而在8年前,她还是个分不清上下前后,分不清打开和合上,甚至生活无法自理的“唐宝宝”。
“跳舞很漂亮”
2007年,在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刚出生的杨清媛便被诊断为唐氏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一种染色体疾病,由人体细胞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所致。患者通常具有特殊面容、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特征,而医学上尚无有效治愈唐氏综合征的方法。
“她(杨清媛)到两岁多才学会走路,八九岁时说话只能单个字词往外蹦,当时送去普通学校读书是不现实的。”妈妈回忆起杨清媛小时候时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
2016年,徐州市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创办,开始招收重度智力障碍、脑瘫、自闭症及多重残疾的儿童,得知消息的杨清媛妈妈立马带她报名入学。进入学校的杨清媛开始接触舞蹈,2017年学校接到通知,全国将举办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排舞公开赛,学校便开始筹划组建舞蹈队。
第一批舞蹈队成员挑选了不到10个孩子,杨清媛便在其中。学好舞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殊孩子学习舞蹈动作、记住舞蹈动作是很不容易的,很多孩子一下子听不懂老师说话,像清媛一开始分不清上下前后,也分不清打开和合上。他们需要老师一点点去引导,先教他们语言,然后再练习相应动作,紧接着便是一遍又一遍的动作重复,直到形成肌肉记忆。”徐州市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舞蹈队教练张玲老师告诉记者,而一个舞蹈动作要重复几百甚至几千次才能拥有肌肉记忆,这无论对教学者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件辛苦的事儿。
“但她(杨清媛)就很能吃苦,我们有的小朋友刚开始学面对高强度的训练会喊累喊苦,甚至在地上打滚耍赖,但我记忆里清媛从来没有过。”张老师回忆道。
自2017年加入舞蹈队开始,杨清媛除了日常课堂舞蹈训练之外,作为舞蹈队队员还跟着张玲额外加练一个小时,如果遇到比赛筹备期,加练时间更长。
“喜欢跳舞,舞蹈很漂亮,跳舞的时候(我)也很漂亮。”提起为什么努力跳舞杨清媛向记者说道。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理由,让杨清媛在学校舞蹈房内日复一日的训练。
华丽转身向世界绽放
2000多个日日夜夜,舞房挥洒的汗水浸润着这朵从砂砾中开出的花。
2024年8月,全国特奥会体育舞蹈选拔赛在河北举行,此次选拔赛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运动员参加第12届世界冬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据了解,世界冬季特奥会是国际特奥会专为智力障碍人士设立的全球性冬季综合赛事,每四年举办一届。这一届运动会2025年3月8日至15日在意大利都灵举行。
彼时,张玲老师带着团队参赛,其中杨清媛以全国第二的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也成为江苏唯一入选的选手。“根据国际体育舞蹈的规则,我们专门编排一个新舞蹈作为清媛的比赛舞蹈,双人舞和集体舞是由中心选派的教练员给我们编的,我根据视频上的动作,一点一点地教学。”2024年9月起,张玲老师带着清媛不间断训练,甚至大年三十前一天,仍在学校舞房。从2025年2月6号至3月4号,清媛继续参加国家队的集训。
2025年3月6日,中国代表团出发意大利都灵。这是杨清媛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此次比赛她参加体育舞蹈的单人舞、双人舞和集体舞三个项目。
紧张吗?面对记者提问,初次与记者见面交流的清媛有些拘束:“有一点。”一旁的张玲老师笑着逗清媛:“只有一点呀?你上台的时候不是特别严肃嘛?老师当时怎么跟你说的,你还记得吗?”“要我跟平常一样跳,我(站在这里)就已经特别棒了!”清媛回答道。
到单人舞比赛,清媛准备的舞蹈伴乐是一曲来自《山楂树之恋》电影的插曲,钢琴与小提琴悠扬婉转的旋律,没有强烈的节拍,这对于唐宝宝来说节奏其实很难踩准,但她踩准了!
头戴花环,穿着洁白色连衣裙,清媛舒展着双臂,俯卧、跳跃、连续六个转圈,最后伸向远方的手,比标准舞步更动人的真诚律动引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像个小天鹅。”再次观看比赛录屏的清媛妈妈说道。
最终,清媛在这次国际赛场上摘得集体舞金牌,双人舞金牌和单人舞铜牌。
“领奖的时候,清媛哭了,像个正常孩子一样。”张玲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以更加从容地姿态走向社会
荣誉、奖牌固然让人惊喜,但对于杨清媛的家人与老师们来说,在成为奖牌得主的“路上”那些成长才是目标所在。
“体育舞蹈不仅是锻炼孩子肢体协调,最终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舞蹈来进行语言康复、身体康复和运动康复,同时对他们的思想品格和人格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懂得怎么与人相处,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张玲向记者说道,“像清媛,她的性格特别要强,喜欢夸奖,不喜欢批评。在舞蹈练习过程中,我就会去经常教导她,要禁得住批评,耐得住表扬。”
在徐州市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8年的时间,那个曾经“无法自理”的小女孩,如今已成为家人心中的骄傲。
对于像杨清媛这样的特殊孩子来说,每一点身体或者心理的成长,都是未来更好走向社会的“筹码”。为此,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从特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徐州特色人文资源,将美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开发特教六艺课程涵盖诵读、绘画、舞蹈、音乐、体育、中国鼓等方面,重点在开发学生潜能补偿缺陷。以美润心,以艺赋能,为特殊学生搭建了一座连接内在世界与外部社会的桥梁,曾连续六届荣获全国残疾人排舞公开赛团体特等奖、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并被中国残联授予全国排舞广场舞推广“先进单位”称号。学校的非遗传承项目——中国鼓,荣获市级非遗项目称号,《大风歌》系列剧多次参加全国金画眉儿童戏剧教育成果展演和中华颂全国文艺展演,开创了特教学生表演儿童剧的先河。在荣誉的背后,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们,逐渐找到了爱好、自信和成长的伙伴。
“从不愿意交流到愿意交流,从说话不顺畅到表达清晰,从不知道喜欢什么到拥有爱好,如果艺术教育赋予了徐州市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生新的生命,那么一定要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尽情绽放生命的精彩,扩展生命的宽度。”校长王龙利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