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戴恩斯来华访问,但这次访问效果“不理想”。援引美国媒体彭博社的报道,戴恩斯来中国之前和特朗普进行了会谈,并表态希望中国“能让美国商品更好对华销售”,也就是放低关税门槛等问题。但眼下美国正在对华激烈打贸易中,中国也反制对美国两轮加税,他提出的“愿望”比较困难。在回国后被问到这次访华成果,戴恩斯则以“中美芬太尼问题没解决”为理由搪塞了过去,这基本上相当于没什么进展了。



26日,美国再度派遣贸易代表格里尔和中方进行视频会晤,讨论的还是关税问题。格里尔上来就不客气,一口气对中国提出了三个目标:推动国内投资和生产力、加强美国工业优势、保护美国工人和维护经济与国家安全。经济学家用通俗语言解释一下,就是格里尔要求中国前往美国投资,增加美国人的就业岗位;将供应链和技术转移到美国,强化他们的”制造业回流“政策;以及在一些领域不要再和美国进行”高压力竞争“,防止美方产业打不过而被迫采取关税壁垒。



格里尔话中还”带刺“,多次含沙射影提到中国所谓“不公平和反竞争”的贸易政策。他一直灌输一个观点:特朗普的这次加税行动是”迫不得已“,因为中国制造业太强大,中国很多商品和生产水平对美国优势太大,中方才是“过错方”,应该主动改正。这和拜登时期鼓吹的”生产力过剩“如出一辙,也不难看出格里尔的手段基本上和明抢没有区别,他们拿加征关税作为幌子来威胁,趁机对中国提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条件,指望中方因为恐惧关税而同意。本质上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因为美国一点成本都没有付出。



所以这次交涉行动没有取得进展在所难免,美国媒体给出预计:中美经贸关系已陷入“双输”困境。美国智库研究显示,若对华全面加征25%关税,虽然短期内中国需要面临外需收缩、产业链调整的压力,但未来十年美国GDP将累计减少1万亿美元,就业岗位减少216万个。中方现在已经做好了对美国的长期”作战“准备,包括通过《反制裁法》等举措坚决维护企业权益。双方在技术标准、产业链布局上的博弈,已超越单纯的贸易范畴,成为”全球经济主导权“的争夺。



值得注意的是,在挂断电话之后,中国发布声明提及这次会谈结果:双方认为保持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符合两国利益,同意就彼此关心的问题继续保持沟通。“继续沟通”四个字其实已经说明了没有达成进展的结果;但挂断电话没多久,特朗普政府又主动提出以TikTok美国业务出售为条件换取关税减免,暴露其将经济议题政治化的本质。有评论人士认为,这种“胁迫式谈判”不要给机会同意,否则一旦美国尝到甜头,未来这种”无本生意“会做得越来越顺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