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的美国经济“解放日”,也就是4月2日仅剩最后2天,全球贸易体系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特朗普政府计划于4月2日当天启动“对等关税”措施,将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量身定制的关税措施,涉及金额高达数万亿美元。这一被其称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战略,不仅将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更在中美关系的关键节点上投下新的变量。
而就在此时,《人民日报》钟声发表一篇文章,以“双向奔赴,让投资更好惠及两国人民”为题,以详实的数据与理性的分析,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特朗普
特朗普政府自上任以来,“美国优先”原则贯穿其贸易政策始终。从钢铁、铝制品到汽车,再到针对中国的20%关税,美国的保护主义举措已引发多轮反制。而此次“对等关税”的升级,更是将目标直指所有国家,无论盟友还是对手。
根据白宫方面透露的细节,关税税率将根据各国对美关税、补贴政策等因素动态调整,平均关税可能提升10至15个百分点。这种“以牙还牙”的策略,被特朗普视为解决贸易逆差、振兴制造业的“终极武器”。
然而,美国内对这一政策的质疑声浪此起彼伏。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仅钢铁和铝关税一项,就将导致美国企业原材料成本增加220亿美元。农业、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首当其冲:加拿大肥料价格上涨威胁农户收益,欧盟对美农产品的报复性关税压缩出口利润,汽车制造商因进口零部件成本飙升被迫调整供应链。更严峻的是,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割裂风险正在加剧。
面对美方的单边主义行径,《人民日报》钟声文章以历史与现实为镜,深刻阐述了中美经济合作的必然性与重要性。数据显示,中美建交46年以来,双边贸易额从不足25亿美元跃升至6800亿美元,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600亿美元。7万余家美企在华创造了93万个就业岗位,7000多家中资企业在美投资逾1400亿美元,创造就业超百万。这种深度交融的经济关系,早已超越简单的贸易平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
即便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2025年仍有53%的美企计划增加在华投资。苹果公司CEO库克就坦言:“没有中国的合作伙伴,苹果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而特斯拉上海工厂从开工到投产仅用8个多月,正是“中国速度”与“美国创新”协同效应的生动体现。
中美两国
特朗普将关税政策视为“谈判筹码”与“政治工具”,试图通过施压实现制造业回流、解决财政赤字,并将其与移民、芬太尼等议题挂钩。然而,这种“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思维,忽视了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的深度交织。美国将关税与地缘政治捆绑的做法,正在破坏多边贸易体系的根基。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警告,单边关税措施“威胁全球经济复苏”,而美国暂停缴纳会费的行为,更被视为对多边规则的公然践踏。这种“退群”式外交,不仅削弱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的能力,也使美国逐渐沦为“规则破坏者”而非“秩序维护者”。
中国不仅是消费市场,更是创新与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历史经验表明,贸易战没有赢家。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其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未来。面对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的逆流,中美两国更应该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以对话化解分歧,以务实行动推动双边关系回归正轨,这样于中美两国于世界都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