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湖南网友发帖称,现在办丧事用的钱真的太吓人了,我隔壁邻居老人今年90多去世了,在家里摆了三天,友友们知道花了多少钱吗?



老人从去世那一刻开始,前前后后办了300多桌,食材加鞭炮加烟酒,还有吊唁的用品,一起花了十二三万块。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这两三天都来吊唁,帮着办理丧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送的礼金,加起来也有十几万,整个丧事办下来之后,自己真正能够掏钱出来的,也就是一两万块钱差不多了。有的收的礼金差不多,不用自己花钱,友友说说一场丧事办下来,需要花这么多钱,如果没有收到礼金有多难,好多人都说这铺张浪费,你们说呢?

  • 此帖一发,迅速引发网友围观和热议浪潮。

我们来看看部分网友的评论和观点:

我父亲去世办了75桌酒席,一条龙厨师600元一桌,50条硬珍黄鹤楼380元/条,60条软红黄鹤楼240元/条,稻花香一号20箱,400元/箱,道士做法5000元,乐队4000元,腰鼓队2000元,安葬祭奠品10000元,算了一下花了11万多。

红白事最值得学习莫过于广府人家。喜宴根据自家条件宴开多少席,而不收红包。丧事一般都不超过两天,随礼我们叫比补祝,一般给1至3百,没有单双数之分的。两天的亲朋都是吃饭合的,丧事完回程时在大巴车上告诉大家去哪饭店吃饭,哪怕丧事参加的人数好几百,实际去吃饭人数不会超过一百,所以定席一般都只预留多三席左右整个丧葬费用也就3万左右。所以看不起那些动辄花十几万比面子比排场地区的人,生时孝敬长辈比死时做样子要强的多,请问大家赞成吗?

如果家里有钱,收的人情全花了是好事,经济搞活了

人死如灯灭,在农村老家棺材少不了,自己人帮忙把澡洗了,发理了,穿戴整齐如棺,阴阳少不了,黄道吉日如土为安立块碑为多少年后后人找得到,有四伍仠块搞定,没必要大操大办

我以后老母亲百年归老,只叫最亲的亲戚兄弟,最多不超过两千,厚养薄葬。不讲摆场!

我们家属区,老人去世,连个卜告也不出,有的连亲朋好友也不通知,只有子女送老人一程,直接火化了事

我父亲是公务员,去世时花了8000多元,村里有理事会,想多花钱也不行!

十二三万办三百桌还加祭祀用品,菜钱应该300元一桌,买些猪肉,花鲢,青菜还是可以的,再买两瓶二十元的牛栏山应该够了。

政府应出面坚决实行和推广厚养薄葬。政府应从多方面制订奖惩措施来制止丧事浦涨浪费。象我们这边政府规定,人死了去乡集中的丧事厅办理后事,只可停尸三天,和尚不超三人,不准请音乐队,小喇叭不超二人,执行者乡镇补贴2500元,违者不但充许上述人员的进入,同时取消补贴。这样很好的!希望政府部门再多考虑制订些为民实惠的措施。切实保障对活着的老年人实行厚养薄葬!



从网友的留言跟帖来看,大多数人还是主张厚养薄葬。也就是,家属在死者生前多花点心思,花点钱,多善待。死后反而不必大操大办,虽然热闹,但是死者其实不知道了。

  • 大众对厚养薄葬是比较认可的,可为何在农村,大操大办的葬礼还是屡见不鲜?

其实原因很多,核心问题还是攀比心理,面子工程。农村相比于城市,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相对更加紧密,环境也相对比较保守和敏感,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一日三餐,家家户户之间有交集的前提太多了。这种环境下,农村大操大办的葬礼就不足为奇。

不管主家有钱没钱,不论主家在过世老人生前是否孝顺,一旦老人过世,葬礼都是要办得风风光光的,如此才能避免被人非议,葬礼办得寒酸了可能会被人指责“不孝”,虽然人生在世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可在农村小小的交际圈里,谁又能真正独善其身呢

这显然就是主要原因。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家境富裕,就愿意花钱来大张旗鼓。这并不意味着,死者生前过得不好,其实得到了家人的善待。

其实,最怕的就是,那些打着脸冲胖子的行为,一场葬礼甚至不考虑自家的经济实力,只为在给过世老人的葬礼,能够办的比别家的“风光”,背后却可能背上债务,毫无意义却屡见不鲜。

总之,“人人心中有一杆秤”。厚养薄葬值得提倡,大操大办应该叫停。特别是那种死者生前并不受待见,甚至被虐待,而死后装模作样整出隆重葬礼,其实违背“孝顺”美德,啪啪打脸。

对此,你怎么看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