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24日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忽然发出警告,称中美之间或有一场“惊涛骇浪”,此言直指“贸易摩擦”。

李显龙还认为,这一变革或将直接改变二战后经济体系,可以称之为80年来“前所未有”。

那么他为何会忽然发出警告?中美关系的“动荡”从何谈起?重点在于为什么这足以击破数十年的经济体系?



李显龙,作为新加坡的前总理去年才卸下这一重要职务,如今任新加坡国务资政。其对于国际局势的态度,在近年来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在外交政策方面李显龙比较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

俄乌冲突里,新加坡曾经明确谴责过俄罗斯“侵略”并在一开始对俄进行制裁,但后续并没有继续跟随“美西方加码”,反而选择支持联合国相关决议。

在其背后是李显龙不愿意带领新加坡“选边站”的切实态度,不管是对美、印还是中国,都没有在互动中“失去原则”。

所以他也能较为客观的看到合作机遇,并且“正视挑战”。例如李显龙就不止一次的提及中美之间的“问题”,或可能直接影响全球安全形势。



如今李显龙又从经济的角度对中美关系出阐述,并且认为两者之间,或许将直接迎来一场“80年来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

24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新加坡海事周上,用了一句重磅发言作为开场,他指出“世界或面临二战后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在这番警告的背后,正是中美关系的深层裂痕、全球贸易体系的剧烈震荡,以及气候变化对经济格局的重塑。

为何这位执政20年的资深政治家突然发出如此严峻的预判呢?背后则是全球贸易的“现实数据”。

约10天前,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了全新数据,称去年全球贸易额达到33万亿美元,破了记录,但增长趋势却迎来全面放缓



其中“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增长开始反超“发达经济体”,虽然数据没有明言,但这无疑证明了中、印等国发展效率已经超过美国。

这种2008年金融危机后从未出现过的现象,直接导致美国新政府“心有不满”,更希望通过一些方法来扭转此局势。

所以特朗普政府抄起“关税大棒”,让其从经济工具升级为“谈判筹码”,像是随着特朗普对华加征两轮关税后,中国输美产品已经快要突破关税50%这一“高压线”。

至于对印度,特朗普和马斯克更是三番五次批评印度对进口汽车征收的最高达110%的关税政策。

但问题在于,对此中印两国选择的应对方式不同。莫迪选择在上个月访美之前就率先降低包括哈雷摩托车在内的一系列美国商品关税。



而中方则选择以“战略性政策”进行强硬回应,面对美国关税,中国先后通过加征关税、将违规美企列入“黑名单”等一系列方式进行精确反之。

正是这种“不在强权下委曲求全”的博弈逻辑,才直接颠覆了二战后所谓“互利共赢”的贸易共识。

对此李显龙也给出切实的解释,他认为中美“根本分歧”在于“美国无法接受被超越,中国认定发展权遭扼杀。”

虽然李显龙的话不一定100%代表实际情况,但至少他的认知可以从三个层面佐证中美“惊涛骇浪”的核心关键点。

第一个层面在科技领域,美国对华芯片的出口限制从7纳米扩展到14纳米,底层逻辑还是对华科技发展的“担忧”。



可限制并不一定有用,面对“芯片围堵”,中国选择加速推进国产光刻机研发来“弯道超车”,本月初美国方面也不得不无奈承认,在全球发表芯片设计与制造论文中,中国远超他国。

第二个层面在来自地缘安全,美军在菲律宾部署中导基地后,又拟在太平洋地区部署第二支中导部队。

中国解放军也在同比增加南海、东海甚至是台海的演习与巡航频次。日前吴谦大校直言解放军就是“行动派”,不过目标是为了“打独促统”。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

第三个层面还是回归到经济上,美国推动的“印太经济框架”与东盟发起和中国主导的RCEP拥有“制度性对冲”。

李显龙明确指出,美西方的贸易框架主要在“内部流动”,但印太地区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却占据整体不足1/4。

(李显龙呼吁新加坡和东盟国家“系好安全带”,更加坚定地拥抱开放)





谁才是未来趋势已经不言而喻,所以李显龙认为在这场惊涛骇浪之中,RCEP以及CPTPP等多边贸易协定才是“救生筏”,为更多国家提供了“安全感”。

至于为何李显龙会有如此深刻的思考,实则在于新加坡作为全球贸易枢纽之一,正首当其冲承受冲击。

新加坡作为“海事大国”,去年巴拿马运河干旱就已经导致新加坡港的集装箱周转周期延长1.8天,每条航线成本更是增加超过10万美元。

如今特朗普声称要“拿回”运河控制权,并且让美财团收购中国港口,除了可以“遏华”外,实则也从侧面控制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对此新加坡自身有所警醒,中方也早已经看穿一切。比起李显龙评判中美关系更有意思的是日前,我国同时迎来了美、新两国的代表。



22日,中方高层人士分别会见了美国联邦参议员戴安斯和新加坡淡马锡董事长林文兴一行人员,并呈现出不同态度。

对美,中方再次强调坚决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并表示中国本可以有广泛共同利益,但前提是相互尊重保持平等。

对新,中方则表示中国已经加大对外开放,并提升营商环境,所以中新两国之间的合作空间也会进一步加大,接下来中国的巨大市场将直接“分享”给新加坡。

值此之际我们也能看出来,时值80年“大变革”之际,纵然可能会如李显龙所说拥有“巨浪”,但只要把握好“多极化”和“友好互利”的舵,那么必将迎风破浪冲向未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李显龙》

中国日报网《贸发会议:2024年全球贸易额达33万亿美元新高》

联合早报《李显龙资政:全球贸易或已来到二战后新拐点》

新华社《美报告:中国芯片研究论文处于领先地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