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据《印度时报》3月26日报道,作为杜恩大学推动的一项语言教育倡议,印度北阿肯德邦15所公立中学已正式开设汉语课程,约250名11、12年级学生正通过线上平台学习中文。这是印度历史上首次在公立学校系统性教授汉语课程,标志着中印两国在教育和语言交流上的一次突破性试探。
在这个以印地语和英语为主导的国家里,中文长期以来被视为“冷门外语”,甚至因地缘政治因素一度被边缘化。尤其是自中印边境摩擦后,印度部分高校曾中止中文课程、暂停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此次由地方政府主导、杜恩大学协办的汉语教学试点,显得尤为特殊,也因此具有标志性意义。
项目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21年,印度前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与杜恩大学校长苏蕾卡·丹格瓦尔之间的一次学术讨论。2023年,该倡议在包里格尔瓦尔县正式启动,由行政长官阿希什·乔汉推动,最终落地至北阿肯德邦15所配备线上教学设施的“总理振兴印度学校发展计划”试点学校。由于教学资源和师资仍有限,目前课程以线上形式开展,授课由杜恩大学汉学系负责。
杜恩大学汉学系主任商贤杰表示,这是印度首次尝试在公立教育体系中系统性教授汉语。尽管起步阶段资源有限、教学形式受限,但学生的积极反馈使试点项目得以延续,并计划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这种从学生需求出发、以实际就业为导向的语言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印象中“外语等于英语”的单一认知,表明印度教育体系正在向更多元、实用化方向发展。
此次试点计划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就业导向”逻辑。商贤杰明确指出,学习汉语可以直接提升就业能力,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外交机构、跨境贸易、翻译服务等领域。据他介绍,已有3名12年级毕业生仅凭中文能力在邻国找到薪资可观的工作。对于众多处于经济发展滞后的印度北方邦学生而言,掌握中文不只是多一门语言,更是多一条职业出路。
这一点与印度当前的教育改革方向不谋而合。近年来,印度政府提出要推进“技能导向教育”,减少象牙塔式空转课程,提升学生毕业即就业的能力。中文之所以能在公立中学突围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其“实用性”得到了地方教育决策者的认同,而非单纯的文化交流意图。
这也解释了为何该计划能在敏感的中印关系背景下继续推进。它并未高调宣传“中印友谊”或文化合作,而是以一种务实、低调甚至“技术性”的方式落地。这种路径回避了高层政治对抗的直接碰撞,也为未来中印教育合作保留了一线生机。
当然,挑战仍在眼前。一方面,汉语的学习门槛不低,至少需要掌握3000到5000个汉字才能达到基本应用水平。对非中文语系的印度学生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长期投入。另一方面,当前仅有线上教学手段、缺乏专业师资、课程资源匮乏等问题,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未来该项目若要持续扩大,势必需要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教育部层级的资源整合,以及与更多大学、语言机构的合作。
尽管如此,作为印度首次在公立学校推行汉语课程的实践,这一项目已在根本上撬动了传统语言教育的格局。它不仅提供了新的技能路径,也释放出一个信号:即使在高度敏感的双边关系阴影下,教育仍有可能作为民间合作的突破口;语言,作为最基础的工具,往往是两国关系重建的第一块基石。
值得关注的是,此类语言项目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将逐渐摆脱政治因素干扰,发展为制度性教育内容。印度此次试点从地方启动、以就业导向为核心、借助技术手段打破资源壁垒,为未来更多发展中国家开展类似语言教育提供了一个可复制样本。它不张扬,不激进,却实实在在地切入了学生的现实需求与国家的未来布局之间的关键节点。
当印北中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用拼音写出“你好”的那一刻,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教育的意义,从来都不是立竿见影的外交姿态,而是静水深流的文化影响。今天学下一个汉字,明天可能就是打开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
在中印两国仍陷于政治摩擦的今天,一群印度青少年悄然开启了他们的中文启蒙。这一幕,比任何一场高调的峰会来得更真实,也更具穿透力。因为语言改变的,不只是对话的方式,还有彼此的认知边界。